谋创新之举 走育才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中坚力量,其素养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地方高校的院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83年,1992年开始英语专业本科招生。办学以来,学院立足内蒙古东部,面向全区,放眼全国,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依据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满足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靶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英语教育一流师范生的培养路径。

    2020年,学院英语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专业形成了扎根祖国北疆办英语教育的鲜明特色,向内蒙古地区(中东部为主)输送了3000余名师德高尚、诚实守信、教学教研能力强的英语师资,在自治区乃至全国英语教育领域逐渐彰显引领和示范作用。

    优化课程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改变“重语言微技能、轻话语表达”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注重“相互可理解性”,注重在认知与情感体验层面实现历时和共时的互文对接,适时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推进教改教研,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等优质课程,充分融入中国元素,融通中外文化,提升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实现“理解中国,沟通世界”。

    依托自治区蒙古族文化传承与外语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开展了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英语教育的系列教学课题研究,如“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改革创新研究”“民族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与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可融性研究”“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等项目。依托外语文化节和“石榴籽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英语征文、中英文书法大赛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丰富教学形式 拓展教学资源

    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通过课内互动与课外交流、线上学习与线下咨询等多种形式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激发自主学习能力。落实OBE教育理念,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结合学生需求,鼓励个性化学习,建立基于自主性学习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兴趣、个体差异设计多元可选择的学习任务,如演讲、辩论、短剧表演、小论文写作、翻译实操、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实践等。

    提供更加开放的教育,自建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学银在线、智慧树等平台完成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积极建设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引进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高校英语教材、MOOCS、微课等语料库智能学习平台。积极参与“慕课西行”与各兄弟院校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推进成果转化 加强协同育人

    学院着力促进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活动,已开展13届外语文化节,组织英语演讲、英语征文、英语话剧、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依托“暖阳”义教志愿服务活动、“石榴籽工作室”“语露计划”、“朋辈帮扶活动”等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帮扶,服务周边英语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涵养学生教育情怀。

    加强地校合作,基于“UGS”协同培养机制,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深度对接,构建英语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进师范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有效衔接,形成协同发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良好格局。学院近三年已分别派出三名骨干教师赴通辽新城一中、通辽五中、开鲁蒙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服务中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科研、学生培养等,持续助力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享和共赢。 

    作为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摇篮,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基础教育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卢国荣 安琦 贾继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