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优提质 区域先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持规划优先。研发教育电子大地图,利用大数据,科学分析研判人口发展趋势和生源变化趋势,优化教育布局;借助区域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指导每个乡镇做好教育规划,为未来新校建设及存量学校调整提供依据。

    坚持存量优化。积极稳妥做好现有学校的“迁、留、并、改”,整合教育资源,畅通学校管理“微循环”。2023年,房山撤并整合中小学校12所,同时抓住“23·7”北京特大暴雨灾后重建的契机,将北部山区6个乡镇的7所小学进行了一次性整合,让山区学生真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坚持增量优质。在新城区和人口聚集地区配建一批新学校,通过引入中心城区名校举办分校的路径,保证每一所新建校都成为新的优质校。目前,房山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已达26个,覆盖学校30所。

    集团化办学升级

    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集团化办学是教育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重组再生的有效方法。

    自2018年起,房山区走上了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集团范围由部分到全体,集团组成由同一学段到全链条贯通,资源供给由学校个体到集团融通,管理模式由抱团取暖到集团特色发展。

    2023年,按照“以公带民、公民同治”的思路,创新成立了6个学前教育集团,实现公办园、民办园、社区办园点三级联动,100%覆盖区内所有幼儿园;中学教育集团优化升级,重新建立6个覆盖所有中学、初高中贯通的教育集团,以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牵引带动中学集团化特色发展。房山区还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协同,作为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径。依托驻区5所大学资源,探索构建“1+4+N”合作新体系(即建设1个中心、打造4个基地、合办N所学校、启动N个项目),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了双向奔赴的“房山合作模式”。

    课程师资双飞跃

    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难突破、最具挑战的领域,房山区在推动全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夯实支撑体系,以教研转型发展推动改革。重新定位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重构内部组织结构,使教研机构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抢抓发展机遇,以国家级实验区带动改革。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及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撬动全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三是聚焦关键环节,以课程领导力提升撬动改革。聚焦课程实施的规划与落地,立足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数量不足和专业发展不能适应改革要求两个核心问题,房山区在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设置编制“周转池”,实施学区内编制整体核定,形成人编互动、精准投放的编制管理新模式。扩充“B系列”教师使用额度,试点超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建立退休“银发教师”信息库,多措并举补充教师队伍力量。同时积极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区管校聘”改革,以均衡配置区域师资力量为重点,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全区建立了28个名师工作室,并以优质资源助力,分类分项、有针对性地提升干部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点评

    方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面对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北京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及房山区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现实任务,房山区以“原色育人、生态发展,让教育因适合而美好”的区域教育发展思想和实践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教育布局”“集团化策略成就全链条教育创新”和“课程与师资双飞跃,助推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系统施策、协同推动,整体推进房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房山区在推动扩优提质行动中,紧紧围绕着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和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方向,探索出既符合房山区实际的有效策略,又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区域教育治理经验与样本,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经验。

 

    在破解难题上见真章求实效

孙莉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槐荫区是泉城济南的中心城区之一,因“国槐泽荫”而闻名,常住人口70万,区位交通优越、文化资源富集、生态优势突出,是中国创新百强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近年来,槐荫区立足区域实际,聚焦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干部队伍配置明显优化

    推动区域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破解干部年龄老化、校级正职领导干部在一所学校任职6年以上人员占比高、党政“一肩挑”占比低、后备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

    教体局与区委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槐荫区《关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制定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考核评价,实现党组织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的全覆盖。成立了“槐荫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专项研究共同体”,以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助力区域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

    开展干部调整工作,形成了35岁、40岁、45岁三个年龄段的干部梯队。中小学校级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45岁下降为43.3岁,45岁以下干部占比达44%,干部队伍配置明显优化。出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方案、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和后备干部跟岗培训方案,目前有27名后备干部走上校级领导岗位。

    研训体系初显成效

    强教必先强师。槐荫区初步建构起“一轴四驱多圈层”研训体系,即以“需求”为轴,以“分层培训、全景带教、项目带动、资源联动”为四驱,以新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双名”教师成长圈为“多圈层共生体”,引导教师圈内深耕、多圈共融、破圈突围。

    全区启动第五期“双名”培养工程,培训执行奖励、退出和评价机制,每年度进行学员个人评价和工作室评价;创建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对全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学院制培养,重点提升青年教师“教研评”胜任力;采用“通识培训+教学实操+成果展示”方式,对新教师开展为期7天的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岗前学科专业培训。

    “慧学课堂”打开局面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事关学生健康成长。谁改变了课堂,谁就改变了教育。槐荫区从区域层面全方位推进“慧学课堂”建设。

    坚持“学为中心·精教真学·活动建构·踊跃展示”价值取向,创建“慧学—慧教—慧研—慧评”一体化课改实践模型,研制评价量规、备课本、全学科“慧学单”和教师指导手册。

    区级层面,一是成功举办品牌引领、慧学好课等系列活动,其中品牌引领活动启动仪式线上观摩人数达64.7万,各学科样板课线上观摩人数超115万;二是开展教研大篷车活动,通过“校际联盟”将示范课送到学校一线,用专业之力助推师生的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三是启动构建区域“智慧作业”系统,科学系统设计分层次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探索过程性评价改革。

    “协同育人”突破瓶颈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区域资源,槐荫区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实施路径。

    一是打造“一体两面”体育工作新模式,构筑“校家社”全环境运动一体化、“中小幼”全学段衔接一体化、“学练赛”全维度教学一体化、“研思行”全过程教师发展一体化。

    二是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学校+基地”“培训+实践”劳动教育课堂模式。2023年投入100万元,免费为区内近万名小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活动。

    三是打造“四方联动六位一体”区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探索“校、家、社、政”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测、学、导、评、教、研”六位一体区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累计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1500人。

    四是打造“家住槐荫 ‘育’见成长”主题活动。挖掘“国槐泽荫”文化底蕴,遴选适合学生发展的十大成长场域,引领槐荫青少年“住槐荫、知槐荫、爱槐荫、赞槐荫”。“家住槐荫‘育’见成长”主题活动惠及全区8万余名学子,入选2023济南教育大事。

点评

    郅庭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槐荫区的教育生态之所以充满活力,有两点最重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