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美育课程自然相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周三下午,安徽省巢湖市光明小学“烙笔生花——葫芦烙画”社团课的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巢湖市光明小学的特色美术项目。“我们开设葫芦烙画特色课程的初心是希望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社团教师茆莉说。

    在安徽巢湖,像光明小学这样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的并非个例。为构建非遗校园传习的长效机制,巢湖市早在2013年便开始探索“非遗进校园”美育特色教学。如今,非遗文化在巢湖的中小学里已成为落实美育的有效抓手,从美术到美育,从碎片到深度,从传统到创新,非遗文化与课程自然融合,与育人目标不断贴近。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巢湖市教育体育局美术教研员张千梅表示,多年来,巢湖市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方式来落实美术课的扩优提质,“非遗”是一条巧路。

    栏杆集镇中心学校美术教师钮周是一位“剪纸痴人”。对于剪纸,她不但热爱,更爱钻研各种技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平日里,钮周依据美术教材拓展设计了多样化的非遗剪纸单元课程,她会带领学生用剪纸表现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用剪纸创作十二生肖绘本故事。

    当美术课遇上非遗,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积极向上的审美素养也逐步形成。

    如何让学生对非遗的理解由浅层走向深入?巢湖的解题思路是全市一盘棋探索美术非遗课程的“大单元教学”。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小学坐落于素有“书香小镇”之称的黄麓镇上,学校2016年起便与当地的“掇英轩”结为共建基地。“掇英轩”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笺加工技艺涉及印染、装裱、雕刻、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包含雕、刻、剪、揉等多项手工技艺,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是一项综合美育体验。”国家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说。

    为了把这项融合性较强的非遗艺术变成美育课程,学校美术教师吴茹铭、程盈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欣赏感受、艺术实践、设计应用等方面联合开发设计了一套大单元课程,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们逐步认识、感受、体验、传承纸笺加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张千梅介绍,目前已融入巢湖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安徽地域内的“非遗”就有20多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单元课程,并整理汇编成特色教学创新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目前,巢湖市已命名19所学校为“美术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学校”,通过这些基地学校持续的辐射带动,逐渐形成了“一校一非遗,校校各不同”的格局。国家级非遗徽菜烹饪技艺、巢湖民歌、花鼓灯,安徽省级非遗葫芦烙画、徽派版画、有巢氏传说……灿若星辰的非遗文化在巢湖市各中小学落地、开花、结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