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宽强全”四轮驱动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面对“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以下简称“同辉学校”)通过“课程分层建构、教学模式转变、科学场景打造、协同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在“深”字上做文章,构建四阶课程,“基—拓—强—精”创新人才塔式发展;在“宽”字上用资源,创新协同机制,“家—校—社—企”科普资源闭环补给;在“强”字上找突破,创新育人模式,“思—探—融—评”科学课堂四步构建;在“全”字上拓维度,丰富科学空间,“点—线—面—体”体验场景四维支撑。

    立足课堂

    实现科学教育“深度学习”

    在“双减”背景下,同辉学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校课程中有机融入项目化学习、课题化学习,以STEM课题为抓手,逐步探索出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探—融—评”四步构建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科内或者多个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明确的项目或者主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真实的科学探究,并由学生、同伴、教师等多方主体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展开评价,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智慧农场,绿色空间”主题课程,融合了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等多门学科,通过利用立体种植技术改造校园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工程思维与责任意识。

    STEM课题学习的顶层设计,在于同辉学校通过四阶课程搭建的“基—拓—强—精”创新人才塔式发展框架。学校建构以科学教育为主线的“悦创”课程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基础课程,以科学教育学科课程为主,包含语文、数学、科学、信息科技等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创新意识培养;拓展课程,以科学主题教育、项目式研究为主,包含美劳智创课程群、人工智能课程群等,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潜能;自选课程,以科学创新教育为主,包含3D打印、电子制作等科学兴趣课程,面向特别热爱科学的学生;全国学科“白名单”赛事,则面向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以比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打破“围墙”

    提供科学教育立体保障

    考虑到课本内学习的教育资源有限,且知识多以书面化形式呈现,同辉学校围绕场景建设、资源联动等维度,为科学教育的深度实现提供立体化保障机制。基于“儿童友好”理念,同辉学校联合社会资源打造多个校内科学实践活动点,形成各点相互链接的协同效应“科技线”,包括科创室、人工智能室、生态农场、乐高墙、蝴蝶生态博物馆、议事厅等。同时,在学校建设人工智能互动区域、议事厅等支持学生自助预约的场域,既推动了科学教育学习空间的建设,又探索出了科学学习的新样态,打造可感可观可触的交互式科普场景阵地,具有推广价值。其中,百米科技长廊贯穿学校的各个科普场景点位,通过展现学生科技作品、科技之星、科学家故事、先进技术介绍等内容,让学生进行“浸润式”科学学习;蝴蝶生态博物馆集观赏、养殖、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融养殖区、展览区及多功能教学空间为一体,以课程实现生态博物馆与校内其他科学空间的关联。

    立足资源联动,同辉学校打破“围墙”,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让学生真正“长见识”。一方面,学校通过打造“社区+学校”示范化科普品牌,向社会开放学校场馆,引入第三方开展市场化运营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探索“政府部门主导—校社企共建—运营收益反哺”的共建共治新模式。另一方面,盘活“线上+线下”多样化科普资源,与西南大学人工智能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实验室、成都社区大学“i”生态菜园项目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馆校合作”,丰富学生科学实践实景资源,借助第三方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另外,学校还邀请专家“走进来”,不仅邀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科学家参与学校的科学教学,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研经验,还打造“志愿+服务”专业化科普队伍,聘请有科技特长的家长为学校科技辅导员,开展亲子科普大讲堂。以学校蝴蝶生态博物馆为例,自开馆以来,学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20余次科普活动,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并理解时时处处有科学,科技就是力量。

    少年智则国智,同辉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强化技术手段改进等,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用智慧创造未来。

    (李思云 郑宇 瓮子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