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预防调理及案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传承古法艾灸,普及大众养生

艾学堂 —— 艾灸学习的天堂


秋冬季节到来,早晚温差大,最近不少宝妈咨询宝宝生病怎么办,如何预防?


宝宝生病,最急的就是父母,都知道打针吃药对小朋友不好,


如果能用绿色疗法就可以解决宝宝生病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不但机体各器官的形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总结出“稚阴稚阳”之体。


这里说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的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脏腑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


从脏腑学说,小儿五脏六腑皆常不足,其中以肺、脾、肾更为突出。


小儿的另一特点是生机旺盛,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完善,年龄越轻,生长发育越快。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发病易,而且传变快。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低,易感受外邪。


(2)脾胃疾病:胃主受纳,腐化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往往由于饮食不当,脾胃受损,出现消化系统紊乱疾病,如积滞、呕吐、泄泻、泔症、厌食等


(3)呼吸系统病:小儿时期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易患感冒、咳嗽、哮喘、肺炎、鼻炎等病症。


(4)遗尿:遗尿又称遗溺、尿床。由于小儿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则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控制尿液,而产生遗尿。常用保健灸穴位:肾俞、关元。


【小儿常见病艾灸穴位】


(1)风寒感冒


症状:浑身发热或发冷,无汗,头痛,肌肉痛


穴位:大椎,肝俞,尺泽。


大部分感冒都是风寒,很多医生说看到黄鼻涕就说是风热,有时候流黄鼻涕不一定是风热,只是感冒的一个阶段,有时候是你身体阳气足,可能你上午还是清鼻涕,下午就变成了黄鼻涕,而是阳气有力量,肝阳化火之后转成黄鼻涕,事实上是代表打仗快要结束了,我们帮帮他。



(2)肠胃感冒(冷物伤脾) 


症状:发热,头痛,腹胀,面肿,精神不佳


穴位:身柱,脾俞,中脘,公孙。 


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肠胃感冒,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不太注意,给孩子喝凉一点的果汁,特别容易出现这种发热、头痛、腹胀。 


(3)腹痛腹泻


症状:大便一日三次以上,腹痛,乏力


穴位:身柱,肚脐,公孙。


(4)咳嗽


常用艾灸穴位:身柱、风门、肺俞。


咳嗽是最多见的,一到秋冬,我们那里最多的就是来调咳嗽的,有的小孩一个咳嗽能够缠绵半年,事实上是没有找对方法。


艾灸调理见效很快,并且不光把咳嗽调好了,其他连带的症状也调好了。


(5)遗尿


常用艾灸穴位:关元、中极、肾俞。


小儿遗尿多由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


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以出现遗尿症。


(6) 小儿盗汗


大多数肺部淋巴结核,身体虚,缺钙,表现为睡着了出汗,醒来满头大汗,消瘦,手心脚心热,内热重,阴虚。


取穴:大椎、肺俞、膏肓、劳宫(以热引热)、涌泉


阴虚内热的人,先从下面多灸:太溪、涌泉、照海、水泉,等内热清了,再灸上面的穴位。


(7) 小儿伤食


表现为脾虚为主,吸收不好,面部的两个眉间和肚子有青筋,肚子凉,胀气。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气海,四缝穴(手指缝交汇处)可以调理消化不良,加太白和内庭穴预防上火。


(8) 小儿鼻炎


上星、印堂、迎香。


下面的穴位,太溪、太冲,也可以用,鼻子有问题,胳膊上的一定要用,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中病即止。


(9)小儿夜啼


夜间啼哭不止,白天正常,或阵阵啼哭,通宵达旦,或面赤唇红;或阵发腹痛:或腹胀呕吐;或时惊恐,声音嘶哑。


艾灸取穴:劳宫,中冲,神门,神阙


(10)个子矮小,发育不良


身高比同龄孩子低很多,面黄肌瘦,牙齿稀疏等


艾灸取穴:大椎,身柱,中脘,神阙,胃俞,四缝等。


(11)小儿哮喘


咳嗽,喘息,运动后喘息加重等


艾灸取穴:风门、肺腧、膏盲穴、大椎、身柱。


(12)慢性鼻炎


艾灸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攒竹、阳白、太阳、肺腧。


(13)厌食


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小儿厌食


取穴: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身柱。


【小儿保健的调理疗程】


急性症状,如感冒,发热,急性咽痛,中耳炎,手足口,腮腺炎等连续施3到5次。以后可以一周保健一次。


慢性症状如鼻炎,百日咳,遗尿,近视一般调理期前三天每日一次,然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调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健康小儿保健灸,每周灸一到两次,防病保健,强身益智。如身柱穴,我们在换季的时候,在每一个节气来临时,前后3天,进行保健灸。


外出旅行或回老家,可以给孩子灸一灸,或者到驻地之后,给孩子灸一灸,让他有足够的阳气去适应当地的饮食和水土。


身柱穴是聪明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可以让孩子长得高,聪明,劲椎的根,预防劲椎病。


【保健灸取穴】


(1)强身保健取身柱、天枢穴。


(2)健脾和胃取中脘、脾俞、神阙、天枢穴。


(3)补肺益气取风门、肺俞、身柱、大椎、膏肓穴。


(4)健脑益智取身柱、大椎、膏肓、肾俞穴。


【艾灸贴的使用时间】

 

1岁以下贴3个小时,隔衣贴,开袋之后就贴上温控贴。

 

2-4岁贴3-4个小时,隔衣贴,贴上五分钟后贴上温控贴。

 

5-7岁贴5-6个小时,隔衣贴,贴上五分钟后贴上温控贴。

 

8-12岁贴6-8个小时,隔衣贴,贴上五分钟后贴上温控贴。

 

12岁以上,直接贴,贴到不发热为止,可以不使用温控贴


【小儿艾灸后可能出现的排病反应】


排出的是我们的病气,把我们身体的痰湿、淤血排出体外的表现。


1、艾灸后排风寒的反应


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疼痛,四肢冒凉气等


2、艾灸后排痰湿的反应


咳嗽,排痰,呕吐痰涎,轻微腹泻,排粘便,四肢、头面浮肿、四肢出粘汗等


3、艾灸排郁气的反应


打嗝,放屁,情绪反常,易哭急躁;


【小儿艾灸家庭养生的注意事项】


1、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2、耐心沟通,取得配合


3、注意防火,避免烫伤


4、找准穴位,循序渐进


5、清淡饮食,谨避风寒


【小儿平时保养】


黄帝内经讲我们养生,就是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节奏、有节律。


如同让小孩喝水,喝水是人的本能,我们能提醒他,但不能强迫他。有些孩子肚子摸上去拍一拍,哐当哐当的,是脾无法化水,我们经常给孩子揉一揉,让他自己脾胃的功能提上来,把水运化掉。


中医文化普及时,饮食上要注意。要有节制,如鹌鹑蛋、鸽蛋、圣女果、养殖类的鱼虾,少给孩子吃。


饮食还要讲究节奏,要细嚼慢咽,讲究节律,要吃当地应时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先疏通经络,温暖脾肾,脾胃有强大的运化能力时,才能去一些补的东西。


灸完之后,不要让穿堂风对着孩子。出去时要注意给孩子的保暖,脖子、肚子的保暖。


我们要多看一些书,来修正自己。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再用适当的方法,效果就非常好。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将着力点放培养孩子自身的正气上,通过我们双手的护理和平日的饮食调节让孩子远离疾病!


用对孩子的爱和积极的学习,加上祖祖辈辈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医智慧,只要愿意学习实践,就会成为孩子最好的保健医生!


【中医育儿歌】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一把蔬一把豆,一个鸡蛋一点肉;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少喝饮料多喝水,煎炸熏烤伤脾胃;


缺锌缺铁儿常见,调理脾胃是优先;


有病没病吃小药,正当病时失疗效。


春捂秋冻应变化,穿衣五法要记牢:


背暖肚暖足要暖,头和心胸却须凉。


有人说“养生”是老年人是事,小孩子和青年不用刻意。是吗?什么是好医生?在你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把你可能要生的病治好,靠什么治?靠“养生”!


希望爸爸妈妈们意识到这一点,“养生”从小儿抓起!!


【小儿常见病案例分析】


【案例】小儿鼻炎


小儿鼻炎一般是由于感冒治疗不彻底,长期的鼻塞流涕引起呢,平时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给孩子治疗,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温和舒适,不要烫到,避免艾灰掉落到皮肤!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用艾灸贴身柱穴,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鼻炎的作用!既安全又有效!

【案例】小儿尿床


遗尿是指小儿3岁以后,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不随意排尿。偶因疲劳、或临睡饮水过多而遗尿,不做病态论。若迁延日久,可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及消瘦萎黄等全身症状。


中医认为,尿液的正常排泄,主要取决于肾的气化和膀胱的制约功能。肾司固藏,主气化,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若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每致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


艾灸贴穴位:中极、命门

【案例】小儿厌食、脾胃不和


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为脾胃功能失调。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


艾灸贴肚脐、身柱效果好。


灸法治疗厌食症有一定效果特别是虚证,可配合捏脊疗法。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

【案例】小儿呕吐


小朋友因吃的过饱,或受寒引起的呕逆,肠胃较虚引起不适,哭闹,艾灸贴肚脐,调理肠胃功能,即可缓解


艾灸贴简单安全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