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行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用教材教”是真正“教教材”教学观念的转变。可是一节教研公开课,却让我对此新观念有了新的思考。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镇中学。在公开课前,准备了一节课内自读。课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想“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给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方法。

课上让学生速读课文,并且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作者、字词和文中涉及的作家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分析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和福楼拜四位作家性格的异同点。

单从课的结构看,简单易行,避免“花拳绣腿”的套路,把大部分思考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从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入手,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的接受性阅读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时,本来作者及相关作家的知识信息,书下注释中写得非常清楚,有的学生提取这样的信息,却视而不见,答非所问,自主学习起来也不能得心应手。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就越发的被动了。我一步步点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法阅读课文,把文中四位作家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勾画出来;学生再一起探讨四位作家性格的异同点。大多数学生分析起来相当困难,直至铃响之后,应探究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

评课时,一位同事说:“用教材教”,教给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这样的阅读方法,以后遇到相关的文章,就能运用所学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可行的,只是“曲高和寡”呀!

的确是这样,只是“曲”并不高,“和”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新的课程理念,在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可用的要用,不可用的再好也不能盲目地用。

另外,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又显得更为重要。之所以这节课学生阅读得非常吃力,是因为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知之甚少,平时重视得程度不够,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够,何谈学生个性的发展?又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面对学生的实际,不偏离“用教材教”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实际”又显得十分重要。

面对这一节课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强化阅读现代文的各种符号,训练学生收集并提炼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知识,又反复阅读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提高。

我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教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又采用了与上述教读“福”文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收集并提炼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圈点勾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探讨作者刻画他的外貌特征时采用的写作手法,学生自主探究得头头是道,对托尔斯泰的形象认识得也很深刻。

教后反思时,我这样写道: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