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救获得生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翟新

    正当日本民众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智慧,从地震、海啸、核泄漏的三重打击中挺立而起之际,我们读到同济大学蔡敦达教授精心翻译的大前研一先生所著《日本复兴计划》一书。

    大前先生1943年生于日本福冈县,在东京工业大学拿到核工程学硕士学位后,随即留学麻省理工学院,继续专攻核工程学,最终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于1969年进入著名的日立制作所工作,其间参与过核电站重要设备高速增殖炉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大前有着坚实精深的核工程基础知识和研发经验。大前先生写作本书的另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则是他长年在经营学研究领域耕耘,学术成果丰硕。而关于社会变革,既有宏远超凡的视野,更不乏系统而个性化的经营理念和操作技能。迄今为止,大前先生在经营和社会变革领域已出版了《企业参谋》等70余种图书。他还积极参与经营学理论的实践和人才培养,不仅主办了非营利组织“一新塾”,而且以校长和教授的身份经营着日本唯一一所以企业方式经营的、专门从事研究生培养的大学,同时还出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政策学院的教授。《日本复兴计划》一书初版于2011年4月,也许是因出版日期距灾害发生不足两个月之故,书中大半篇幅所论并非围绕一般意义上的复兴计划展开,而是基于作者“整体的冷静思考”,对福岛核事故及原子能利用管理上的问题所作的分析和展望。在此基础上,作者在本书最后以一章的篇幅聚焦于主题,即就日本如何复兴这一主旨展开论述。

    在解说事故原因及事故处理时,大前先生首先便入木三分痛陈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政府的不作为,其次对急救现场所暴露的不得要领的举措和学者同人中理论脱离实际,甚至麻木不仁之辈的言说予以抨击。如此左右开弓后的大前先生,还把批评对象扩展到日本在核能利用的体制和国策上,并对日本一面标榜“无核三原则”,另一面通过储存大量核燃料来储备核武装力量的做法呈现了疑虑。由此我们也可看到,作者虽为一介学者,却能在国家突遇重大灾变和危机之际,坚决站在社会良心和民众的一边,从而对世间尤其是权势者始终保持直言的姿态,并恪守责任的底线。这一点虽说是知识分子应该的担当,但在现实世界依然是可敬佩和值得倡导的所为。

    大前先生正是基于这种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他的复兴日本计划:“第一,实施道州制,让地方繁荣起来;第二,改变日本人的精神面貌。”

    大前所提道州制,实质上就是把现在日本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为道州联邦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统治机制的改变,使日本今后不再由中央政府掌舵,而是让各个道州组成的联合体来决定日本的走向,同时增进国家进步的活力。

    在日本历史上,关于道州制的议论由来已久,较早的道州制论甚至可推至明治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围绕道州制的议论越发盛行。2006年,日本则有机构提出了“9道州”、“11道州”、“13道州”3种方案,即通过把现有的47个都道府县的一级行政区划的地位让位于9至13个道州,使得中央政府除外交和军事以外,向地方政府让渡更多的行政权,实现强化地方自治和增进国家整体活力的目标。 

    大前先生构想的日本复兴计划的另一支柱,则是前述之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实际是指培植国民的自立性。而这个自立性又被单纯明快地解释为不依赖政府,因为“国家的不作为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所以只有“改变个人的精神面貌,通过自我复兴和自救来获得生存”。也许这才是大前先生为日本复兴所寻觅的根本路径和精神基础。

    因此,看了大前先生为日本复兴所开的处方笺,自然会想起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先生那句评论日本的话:“作为均质社会的日本,最为缺乏的就是开放性。”平心而论,拜读本书后最想与大前先生议论的话题,也正是这一点。以笔者浅见,对日本这样的人均年龄已达51岁的成熟社会而言,首先于人的精神领域增加开放性,从而源源释放内部的社会活力,也不断引入外部的积极要素,才是日本短期乃至中长期复兴计划最不可无视的要义。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日本复兴计划》 [日]大前研一著  蔡敦达、张敏华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