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题,课堂还能焕发怎样的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田运隆校长

    石家庄一中学生踊跃为嶂石岩中学捐款

    “七环节教学法”:即学习目标——必须明示给学生;课题概述——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讲授与分析——重在解决学生的“盲点”;合作学习——重在“共享”;当堂训练——目的是掌握与巩固;课堂小结——要“回扣”学习目标;作业设计——是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宗旨与本源。如果生命教育的理念没有体现在课堂,那还只是一句口号。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多彩的生命教育应该体现于学校课程之中。

    石家庄一中成立有学校课程委员会、学生选课指导中心、学分认定委员会、综合实践课程委员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和教师综合评价委员会,课改方案由这六个委员会共同制定。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他们构建的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体系和校本研修体系,处处体现着对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尊重;“七环节”教学模式重在鼓励生命个体与团队共同成长;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同一把标尺,时刻引导着教学的方向。

    在校长田运隆看来,中学生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但这绝不意味着把学生当作学习机器,做题机器,考试机器。那些实行“监狱式管理”的学校,那些将“过度教学”当作应试教育法宝的学校,也许能够取得高考的高分,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结构性缺陷”,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很低。

    “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使个体生命力量得到充实、生命价值得到彰显,生命质量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天及明天成长储蓄能量。”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教育,是活动化还是课程化?

    我认为,生命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生命教育也应该体现于学校课程之中。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教育理念的表征,是学校特色的标志,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内行们通过该校的课程表就可以知晓其概貌。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是关于人的灵性的教育

    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掌握多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绝不意味着把他们当作学习机器、做题机器、考试机器。那些实行“监狱式管理”的学校,那些将“过度教学”当作应试教育法宝的学校,也许能够取得高考的高分,但是可以预言,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当他们进入大学亦或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值得怀疑,这个论断,已经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证实。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并警惕,究其深刻原因,就在于对课程文化缺乏应有的价值判断。

    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标志。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战略,还是新课程改革,不管学校是如何理解和宣传的,只要通过学校课程设置,只要研究学校的课程表,就能够了解真正的“落地”情况。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方案设计了八大学习领域,就是为了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选修模块的设计,彰显了对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尊重。鼓励学校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更是凸显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地域与学校特点”,支持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学校特色等,开发那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与生命的校本课程,助力于学生健康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宗旨与本源。

    每一个学生,通过接受学校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使个体的生命力量得到充实,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彰显,使个体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并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后续发展中,感受到学校教育为其人生幸福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本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却受到许多人毫无理智的宣扬和追捧。事实上,无数的案例证明,一些孩子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跌倒在了生命历程的半途之中,跌倒在了青春年华阶段性赛跑的终点线前,许多花季般年龄出现的罪错,甚至激扬的生命之花尚未完全绽放就已经消失了,究其原因,肯定是在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如果这种缺陷是学校教育的不健全造成的,那就更值得教育者深刻反思与警醒。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石家庄一中校长 田运隆)

    课堂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要求,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石家庄一中结合科研课题,推行富有特色的“七环节教学法”,即学习目标——必须明示给学生;课题概述——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讲授与分析——重在解决学生的“盲点”;合作学习——重在“共享”;当堂训练——目的是掌握与巩固;课堂小结——要“回扣”学习目标;作业设计——是教学实效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给学生以必要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思考,组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形式,使其收获发现的快乐,从而体现其生命的价值。

    田运隆校长介绍说,多年的实践证明,“七环节”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教师在运用“七环节”教学模式时,注意整合课程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七环节”教学模式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模式可仿,有利于规范其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七环节”教学模式也使中年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了研究讨论的模式基础,有利于专业水平的再提高。通过推行教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使课堂教学充分彰显出生命活力,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鲜活的课堂上得以实现。

    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过分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压抑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特色,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根本就无从谈起。

    田运隆认为,教学管理要有规而无定规,有法而无定法,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既有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出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构想的一般思路,又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各班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教案写法也不强求统一;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有共性的要求,又允许在发展性评价中有灵活的做法。

    有了这样开放的教育理念,就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争论、不强求一律的教学环境。

    有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就有了教师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

    有了这样的教学风格,教师就会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多媒体中有资源,课堂操作有成效。

    有了这些,课堂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生命课程体系拓展师生视野

    “我们根据生命教育理念,从三个维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一是从学校承载的历史责任角度研发校本课程,如《寻访历史遗迹,感悟燕赵文化》、《热土风流》等;二是从生命教育角度研发的校本课程,如《体悟生命》、《生涯规划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三是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如《中学生天文》、《管乐的实践与探索》等。”田运隆说。

    学校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分必选和选修两部分。必选部分为《校园文化教育》和《体悟生命》,选修部分共开设25门校本课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精品校本选修课程,他们专门制定了一套课程开发程序: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发校本课程→编写课程开设计划→填写审评书→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批准→学生网上选课→编定走班教学教室→校本课程开课实施。学校在全校教师申报的30门校本课程中,确定了25门校本课程。随着课程的不断完善,学校又推出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如《茶与中国茶文化》、《热土风流——燕赵先贤选讲》、《透过神话看历史》。这些被省教科所评为优秀校本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