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农村高中的立校之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加强农村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高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有识之士全心投入,真情奉献,智慧打造。这样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是每个农村高中教师的“梦”,但这个梦的实现却是可望而又可即的。只要管理者思想解放、理念创新、行动扎实,“梦”的实现为期不远。

    ■孙善网

    就农村高中的现状来看,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农村高中的生存形势不容乐观。面对现实,农村高中如何走出困境,求得最优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校园文化的软环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走出低层次的管理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是最明智、最有效的选择,也是农村高中的立校之本。当前,农村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人文环境,稳定教师队伍。当下,稍有一点门路的教师都进城了,留下来的,有些教师境界崇高,立志扎根农村,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但更多的是所谓普通教师,无奈而为。那么,如何让这些“留守教师”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让他们安心于农村讲台,乐于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智?这就需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学校管理体制,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去除那些刻板、冷漠的束缚性管理制度,多一点弹性管理,少一点刚性要求,让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从学校管理层来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教育教学,更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多跟教师交流,听听他们在想什么,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让教师感受到管理者的温暖。所谓“人生乐在相知心”,当教师感受到这样的关怀,必然会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产生新的认识。另外,学校管理者还应当多了解教师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及时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有付出才有回报,有给予才有索取。人文环境的创设是校园文化隐性的软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其次,创建书香校园,打造绿色品牌。既然升学率没有优势,就没有必要把升学作为办学特色,更没有必要张口闭口谈分数、谈升学率。与其让大多数学生为几个被重点校、示范校挑剩下的所谓尖子生当陪读,倒不如改变办学方向,转移办学重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人格素养、习惯素养、文明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为办学目标。为此,首要的是引领学生博览群书,读名著、读经典,用好书滋养学生的心灵,锻造学生的人格,与名人对话,与大师对话,让他们变得心智成熟、人格高尚、精神健硕,在走向社会时有见识、有勇气、有韬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树立自主、自悟的意识,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达成的理想目标。创建书香校园,既是一个静态深沉的阅读过程,又是一个动态张扬的交流现场,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活动可以生动活泼,各种“校园节日”的举办是永不过时的平台。在这些节日里,可以是读书成果展,也可以是各种竞赛,还可以是多样的读书报告会。另外,邀请名家来校举办讲座、播放经典视频,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的校园,就不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而是浩瀚无垠、波澜壮阔的江海了。书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显著标志。

    再其次,创造成功机会,激励教师成长。作为教育一线主体的教师,促进其潜能最大发挥尤为重要。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一旦出现倦怠,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要有效消除这样的倦怠,需要调动多种激励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就目前情况看,与城里学校尤其是重点、示范学校相比,农村高中的教师获得荣誉、晋升的机会要少得多。农村高中名特优教师的比例远远不及城里学校。当然,好教师流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等于留下来的都是素质差的教师,根本原因恐怕还是相关政策的倾斜度不够,很多时候名特优教师指标、名额甚至下达不到农村高中。这样的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高中教师成长的积极性。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当从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多向上级部门争取名特优教师评选的名额,努力为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成长的校内实施方案,在待遇、晋升等方面对那些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有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特殊奖励,激励教师创造符合名特优教师评选基本要求的过硬条件,努力打造属于本校的、为本校服务的名特优教师。均等机会和激励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奉行心治方略,造就和美环境。学校管理固然需要“规治”和“人治”,但是,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方略,这就是“心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当然需要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这就是“规治”。同时,也需要执行制度的人根据具体情况对规章灵活应用,更多地掺入人的感情因素,这就是“人治”。“规治”死板,容易招怨,但相对公平;“人治”灵活,容易成事,但会生腐败。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心治”。“心治”最重要的就是心与心的交流,以善意换来善意,以坦诚换来坦诚。对于教师这样那样的缺点、过错能够推心置腹地诚恳指明、宽厚对待,不要让教师动辄得咎、步步惊心;对于教师的消极情绪、倦怠心理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排解,而不能不闻不问,只要成绩;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提升,而不是一味评头论足、横加指责。善待教师,宽待教师,提升教师,应当成为农村高中治教的重要举措,恒久执行下去。另外,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应该向教师敞开大门,一切工作都应当置于阳光之下,让教师信服,从而心服,学校也就会永葆纯净,不被玷污。这样的校园自然就会成为和美融洽的乐土。“良禽择木而栖”,有了和美的工作环境,凤凰也定会在农村高中这棵梧桐树上栖息、和鸣。可以说,“心治”方略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把庄稼种到校园里     下一篇:校长的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