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职奏响 “冰与火之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核五公司员工在三门职业中专核电实训基地指导学生。?俞雯祺?摄

    今年的这个夏天,当就业市场纷纷传言凛冬将至、一片风声鹤唳之时,职业教育却在这“千里冰封”之中翩翩起舞,显得格外耀眼。据相关资料统计,在这个就业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成以上,其中又以中职就业率最高。在浙江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不少中职学生已经成为当地助推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原野

    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知名媒体聚焦浙江中职教育”活动日前启动。在为期3天的采访中,各媒体记者兵分两路,分别深入到浙江省10个地市的11所具有代表性的中职学校,对浙江中职教育“十二五”发展和改革成果进行了一次“中期盘点”。

    打造特色专业

    予我一技之长

    正所谓“一技在手行天下”,“精”字是中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只要我们的毕业生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有绝对优势,那么职场之中就会有一个位置始终为他们留着”。本着这样的理念,几乎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在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

    青田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中职学校发展特色专业的教科书。6年前,该校还是一所每年只能完成一半招生计划的无名学校。在2008年,为打造学校特色,培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学校开办了有着鲜明青田地方特色的石雕专业。在数年的辛勤耕耘之后,目前石雕专业已成为该校最热门的专业,在不久前结束的2013年中职自主招生中,50个石雕专业名额,吸引了300多人参加面试。凭借着特色专业的崛起,该校也在数年之间发生了质变。“现在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都会早早被企业预订光,学生根本不用为就业发愁。”谈起就业现状,该校校长夏国军难掩自豪。

    特色专业的重要性同时还体现在它的吸引力上,在以核电专业为特色的三门职业中专,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少高校毕业生为了掌握求职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纷纷来到这里“回炉”读职高。“在大学里我们学习到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却很匮乏。”一名大学生如是坦言。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在介绍学校核电特色专业实力时表示:“哪怕是‘211’、‘985’高校的学生想进中核公司,都要先来我校核电实训基地培训一个月。”

    而在以农牧业专业为特色的金华九峰职业学校,同样流传着一个已在普高就读两年的学生为了就业放弃学籍从头学畜牧兽医技术的故事。一技之长对于学生和企业的吸引力,从中可见一斑。

    重视德育育人

    展我自信阳光

    一直以来,中职学生被普遍认为素质不高、难以管理。然而,在这次深度探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学校都在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中职学生这个群体也正以一种快乐、自信、阳光的崭新面貌让社会刮目相看。

    “中职教育的主旋律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在绍兴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娄华水在介绍德育工作时说:“绍兴中专践行的全人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屈从于社会分工的、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是具有多方面文化素养、知晓各个生产系统、善于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长变换劳动职业的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学校育人的基点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来培养。”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在生活中充满自信、敢作敢为。”在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谢柏南向记者介绍了其独特的“生活教育”育人理念,即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劳动态度、兴趣爱好等作为着力点,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精技能、能吃苦、会创新、充满朝气的技术工人,使学生的素养、行为与企业员工的标准同步。

    而在其他中职学校,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同样在日常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推行的“德育银行”制度,把原本难以衡量的德育工作进行了量化处理,并列入学分考核;义乌国际商贸学校推行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计划,给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进行差异化心理干预……这些以德育为先的中职教育,将一批批兼具自信、自律、勤劳以及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素养的人才推向职场,招聘单位对这样的人才自然是爱不释手。

    开展创新创业

    插上成功翅膀

    令不少高校毕业生陷入求职困境的一大因素是心态,在经历长期的学校教育之后,大学生们总是期望在求职时能有一个相对高的起点。然而,当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下降时,这样的心态就容易产生落差,正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然而,职校毕业生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甘于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一步步脚踏实地向着理想迈进。在浙江的中职学校中,一项致力于鼓励学生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教学形式正被广泛地开展起来,这就是创新创业。

    说起浙江人的创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温州。这块深受永嘉学派重商思想影响的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勇于开拓创新的温州老板,“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样的创业精神在温州人身上得到了极致体现。瓯海职业中专将这种地域文化与中职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品牌。

    “从2005年开始,学校就开设了创业课程,建立起创业教育体系。”瓯海职业中专校长单克胜介绍说,“学生们很喜欢这门课程,他们在创业实践当中寻找到了‘当老板’的乐趣,也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今,瓯海职业中专已成为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学校、浙江省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该校的创业教育已形成五大板块的内涵和载体,其“创业梦”也已从特色课程演化为实战演练。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衢州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成立的“大器创业服务中心”,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业实体。在这里,12个不同工作室的百余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编织着自己的创新、创业、创艺之梦。较之于培养创业团队,衢州中专更偏向于通过创业教育达成育人的效果。该校校长张玉琴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学生,这些学生离开校园后,他们所具备的思想与能力,将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真正成大器。”

    接轨地方经济

    扎根脚下土壤

    中职教育在接轨地方经济中有其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支柱产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地方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解决技术难题。一所中职学校往往同时扮演着地方经济“心脏”和“大脑”的角色,其产学研结合的深度,有时更甚于高校。

    在以纺织之城闻名的绍兴,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就是绍兴县职教中心。在这里,学生可以在校内的工厂里实训,也可以在校外的教室里学习;学校教师更是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走出校园,直接服务于绍兴的地方经济发展。

    据了解,由绍兴县职教中心成立的技术设计服务区、教师原创工作室、研发中心等,仅2011年一年就直接服务企业2300家、服务项目5500多个,为绍兴当地的纺织印染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一位受益于该校教师科研服务项目的纺织企业主直言:“启用新设备,培训300名员工,一年增加500万元效益,他们的到来真是一场及时雨。”

    而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舟山,作为普陀区内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也是舟山市最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普陀职教中心基于舟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致力于培养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让这些服务于舟山旅游事业的学生成为舟山的一张“金名片”。

    拥有衢州市最先进实训中心的衢州中专,更是与当地7所中小型企业结成“风动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在组织学生实训的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据了解,近几年来衢州中专实训工厂已为机械类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几十项核心技术难题,而一般的生产技术问题更是多达几百项。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和衢州中专建立了紧密的生产和技术联系,“技术有困难,就去找中专”成为衢州制造类企业中一个公开的秘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