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妨多读点“无用”之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秉国

    据7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今年毕业季有个很有意思的举动:该院团委副书记到图书馆里找出本院今年26名优秀毕业生的借书单,并对书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优秀毕业生4年间总共借阅1600本书,平均每人借阅64本。这位团委副书记还将借阅量最多的19本图书列了一个榜单,推荐给低年级学生。获得推荐的包括《傲慢与偏见》、《围城》、《喧哗与骚动》等名著,也有《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等专业书。

    综观优秀毕业生借阅量最多的书单,从作者、作品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其中不仅仅有与英语相关的所谓有用的专业书,而且也有与英语关联度不大的非专业书。这26名学生能从522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从这书单中大抵也能够发现奥秘之所在。

    当前,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上大学有着非常强烈的“制器”价值取向,换句话说,就是功利性太强。很自然,不少学生在读书上也有着倾向性和选择性,或为取得某种资格,或为得到一个学位,或为谋稻粱而阅读。于是,“寄托”类、考证考级类、专业类等实用性、应用性书籍大行其道,成为学生借阅的热门,而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所谓“无用”之书则“门庭冷落”。这是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就业要求的能力本位在学生阅读倾向上的反映,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唯一取向,显然是错误的。

    对学生的才能发展而言,“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须重视发展的基础与根基的培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22年曾给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专题了“闳、约、深、美”四个大字。其中约指专长,深指突破,美指境界,而闳就是指知识结构要博大宏伟,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兼收并蓄,努力了解邻近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贯通,为自己的专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这四者之中,闳是专业发展也是育人的基础,是学生人生发展的源泉与根基。因此,从人的发展来说,重视“制器”的阅读只能是“小道”,“虽有可观者”但“致远恐泥”,最终会影响人的潜能发展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故“君子不为”,因为“君子不器”。

    教育的本质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学生的成长目标是既要成才也要成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固然要重视专业性、实用性书籍的阅读,但即便如此,读书也绝不能以是否有直接的功用来取舍,恰恰相反,学生更要重视阅读“无用”之书来圆润自己。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中国科技大学演讲时反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点,提示学生读书不能以实用、功利和物质化作为标准,“书之美、书之用,来自很多与钱、权、名无关的东西”。

    如果把读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妨多读“无用”的书。既要坚信读书好,坚守读书的价值,也要坚持好读书,培育读书的兴趣,坚持广泛阅读。读“无用”的人文经典以涵养自己的气质,读“有用”的专业书籍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此则双璧合一,则最终会有“博学之知,博雅之质,博爱之情”,也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了。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