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选择专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雪英

    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是学生生涯发展中第一次重要的决策过程。对家长和教师们来说,如何恰到好处地扮演好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做出合适的选择呢?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应用于生涯辅导。这一理论可为专业选择辅导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范式,用以探讨个体感知、获取、处理信息的问题解决过程。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识领域、决策技能领域、执行加工领域。运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实施专业选择辅导,需要重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个体充分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相关的知识的收集;二是在信息基础之上,帮助个体发展并完善生涯决定技能;三是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帮助个体消除和修正不合理信念的同时获取自我效能感。

    注重对自我认识和专业知识辅导

    专业选择最基础的工作来自对自我知识和专业(职业)知识的收集与整合。家长和教师需要为个体获取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弥补他们因自我认知不足和社会经验缺乏造成的知识不完整。

    辅导个体获取自我知识,要注重与个体的交流,通过对以往事件或情节的回顾、解释与重组,围绕“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等问题展开探讨和澄清,以帮助个体提高对自我的觉察;还可以借助测评等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另一种视角,帮助其确认、反驳、举例验证,从而获取关于自我最为真实的信息。

    专业(职业)知识包括个别专业(职业)的知识与专业(职业)之间结构关系的知识,例如对某专业学习内容、个性要求、就业去向等的理解以及各大专业门类内在联系等。面对繁杂的专业(职业)领域,教师与家长需要克服个体经验性认知的束缚,引导学生或孩子通过相关的书籍、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等多种路径去了解专业、认识职业,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性提供针对性的信息,避免带有主观性、偏颇性与片面性的建议。

    注重对生涯决定技能的辅导

    辅导者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与个体一起经历决策过程,授之以“渔”。决策阶段是修正前期信息准确性、全面性、合理性的关键期,里面蕴含并体现出复杂的决策技能,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将这一复杂技能用CASVE模型呈现,即沟通、分析、综合、评价与执行。沟通是接收有关问题的信息,识别理想与现实情境间差距,分析是对问题各方面进行更充分理解的反思,综合制订出消除问题或差距的行动方案,扩大或缩小选择清单,评价是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权衡,排列优先级,执行是将认知转换为有计划有策略的行动。

    这一阶段教师或家长需要辅助个体掌握决策技能,并使个体明白,他们是这一生涯决策的主角,需要对决策后果负责。所有其他人是可以与之沟通的对象,而非决策的替代者。同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巧妙结合自己的优势及个体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当的生涯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掌握CASVE的要点,为个体未来面对各种决策提供必备的技能要素。

    注重对生涯信念的辅导

    决策形成之后,即进入认知信息加工的“后设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执行决策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反思。辅导的关键在于帮助个体澄清自己的生涯信念。生涯信念往往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个体对此毫无察觉,需要外界的力量帮助他们关注到这些带有极端情绪化、从众色彩的“脑海里的声音”,并与之对话,从逻辑上予其反击,逐步形成客观而积极的信念。教师和家长是这段长跑过程的助跑者,以自身积极的力量带动个体,用自身作为榜样,或是激发个体过往成功的积极体验,帮助他们获得自我效能感,以利于更加深入探索自我和专业(职业)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