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创造职业教育之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邱晔 周晓玲

    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美的教育,因为工具和技术本身是美存在的形态。职业技术之美,多表现为职业技术的客观存在之美、因职因人之美、职人和谐之美,从而建构了职业教育从工具教育到工艺教育的逻辑架构,其美学意义可从本然之美、应然之美和超然之美来解读。

    职业教育的本然之美

    职业教育之美是客观的、本然的,其教育的美学特征是“生态美”与“形态美”。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规律,职业技术的生态之美内在地体现为一种规律之美。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基于职业规律的认识教育,如职业的知识、技能、体能、情感等,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和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美学研究认为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规律组合并显现出平衡对称、比例均匀、多样统一、节奏谐调等审美特征,就称之为形态美,如机器有空间造型、有部件组合、有材料选配、有色泽调理。同样,职业人也有公众认同的范式,如职业形象、职业礼仪、职业技艺,在人们的职业表象中形成具体职业的定格,将此职业与彼职业区别开来。

    职业教育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其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遵从职业特点,在让受教育者感受职业形态之美的过程中,认识职业个性的存在,从而不断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应然之美

    应然之美是职业人关联的通达反应,其关系表现为职业人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职业人已经成为职业的支配者、主导者,是关联活动的审美主体。技术作为职业内核在与人和自然的能量交换中,往往以工具形态呈现,但在使用中主体人的审美目的将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理性之美是应然之美的特征之一。认知上表现为职业的认同和观念的转变,学习过程渐进为知晓职业“是什么”到自己从事这一职业“要会什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情感上从一种职业感性,由兴趣爱好逐步发展为职业归宿和幸福诉求,职业情感将审美期望、审美快乐联系在一起,实现认识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职业素质的修炼与践行的目标期望,在职业美价值取向的驱动下,由知识主导的文化式学习转变为能力主导的实践化学习,职业不再只是抽象概念和表层感性。

    职业技术之美是应然之美的另一特征。职业者按照设计图表和参数制造出产品,这既是客体美的要求,也是主体美感、快感的表达。技术之美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和将来从事职业的本领,智技并茂成为职业美的另一种境界。

    职业教育的超然之美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突出体现在技术提升为艺术、技人向艺人转型,人职匹配的和谐由谋职谋生的生存劳顿,到个人理想、事业抱负、人生价值的追求。

    人职匹配和谐,其超然之美的精妙在于职业者立于职业、成于职业,对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情感,价值取向和职业期望良好统一。职业者把自身的职业性境域活动所具有的生命,转化为自身的形式生命,产生了人与职的同构关系,职业形式上升为生命形式。人职匹配的形神合一,职业向往与事业抱负的情感脉动,职业学习与职业经营的文化转型,超然之美彰显人职相通。

    职业化发展是职业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认知美、情感美、技术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层面上,职业化学习把学科性的专业知识、单项性的专业技能、兴趣支配的职业行为上升到职业文化的高度,在文化导向及人文价值的关怀下,职业兴趣向职业信念飞跃,专业知识系统化、职业技能艺术化。在追求职业化发展的学习境界里,专业学习不仅仅满足于知识或学分,技能磨炼不再只是完成作业,工学实践更不会是被“赶”到企业,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活力和幸福。

    职业创新觉醒,其核心是自我价值的觉醒,是美的一种升华。美学认为韵外之致是美感的最高特征,“游于艺”的职业艺师,不仅专业技能游刃有余,创新创意更是得心应手。学习中不满足于按图索骥的再造模仿,求美求新成为求知的不竭动力,创造性学习和自主性行为加强。在审美层面,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提升到了自己创造自主的符号形态,学习活动凝聚着学习者的智慧,对技术的改良、发明与创造成为学习的快乐和职业的期待。

    人之审美是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的发展过程,从镜化现象到意识形态,美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职业教育的存在之美、因职之美、因人之美、职人之美的内在关系,揭示出职业教育工具认知、工具技术、工匠人才、工艺人才的四个教育层级。可见,职业教育之永恒,感受美和创造美正是职业和职业人终身的一种追求。

    (作者邱晔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周晓玲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