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平时 学习即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婷

    放了暑假,深圳市龙岗区的教师们没有全员集中学习,培训者只为一小部分骨干教师、班主任老师或新入职教师等分别组织了相关内容的短训。教师们基本是真的放了假,可以全身心放松地休息、修养,为新学期的工作攒足精神,积累后劲。比起有些地方同行中通行的、通常的暑期培训,龙岗的教师们觉得这样的做法非常人性化,因为培训学习并不一定非要以假期中大家一起端坐上课、听讲座、开研讨会等形式呈现。而这些功课,他们在每个学期的平时工作中都已经循序渐进地做着、做过,不断地夯实着思想、业务素质的基座。

    过去,因为课程单一、内容陈旧、模式僵化、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教师培训“有理念,无策略”、“有培训,无实效”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教师往往将之看做“被逼无奈、完成任务、混够学时、无所收获”的劳命伤财之举。很多老师说,“不是我不爱学习,只是希望能学我所选”,“我们需要高端专家的专业引领,更需要实际的实践指导,需要‘接地气’的培训”。

    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经过反复实践,自主开发出近500门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包括针对具体问题的单门课程,针对特定对象和特定任务的课程体系,还有将团队文化、过程监控、评估反馈、训后跟踪等能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元素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教师属于哪一类培训对象,在所对应的的课程体系里就有不同的课程组合,他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岗位和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这样,教师们真正拥有了“学我所选”的权利。这是一种贯穿于平常的学习形式,并不靠在假期里集中恶补。一般是利用每个学科固定的教研时间,既不影响正常工作,也不会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负担。比如微课程的开发运用,让老师们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了学习圈,方便到可以通过饭后茶余的在线交流,从而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培训”。

    就在7月中旬,龙岗区55所公办中小学的56名班主任,参加了为期3天的全程参与体验式“心灵之旅”专题培训。由于参与性强、时间长短合适,培训的“投入产出比”很高。比如这次培训首先定出了“服从管理、不迟到早退、不穿裙子和高跟鞋、手机不接听拨打电话、最高指示——静悄悄”等9条培训规则,新鲜之处在于每一条规则都需要学员举手表决通过,此后它们便成为每一位学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个看似游戏的环节引起班主任学员纷纷反思:“自己在接手班级时,是否就是因为没有将班级公约细细地和孩子们共同剖析,获得大家的共同认可,才会导致后来在班级管理中,总是陷入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强调纪律、却依旧收效甚微的困境中?”与这个环节相衔接的,还有破冰之旅、团队建设、影视欣赏、心灵激荡、团队优化等等“类游戏”的内容。这种多向交流和积极互动,让班主任们“玩”出了培训的效果。因而虽然是在假期中,但既轻松又密度高的学习并未给教师们带来沉重负担,而是收获大于付出。

    每年暑期,是新教师集中入职的时间,惯例举行的一周岗前培训将重点放在职业理想、团队建设、规则意识的加强上,并配以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口才训练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等,80%的培训课程都通过体验式活动开展。走上工作岗位后,新教师们会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指导教师走进他们课堂的“田园式培训”、新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案例式培训”,还有集中专题的体验参与式培训。过去5年间,龙岗区面向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招聘的956名应届毕业生,全部都按照教师进修学校的“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参与了各阶段的培训。

    龙岗区这种目标和目的明确、计划性极强的操作,使教师培训常态化、生活化,并以其灵活性、创造性赋予学习以新鲜感和挑战性,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时段“赶任务'”、“走过场”。自然而然地,这种渗透于生活与工作的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培训,使受训者的感觉由“忍受”变为“享受”,也使培训提高成为每位教师自我成长的主动追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