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暑期有了快乐的“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孙荣光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乐颠颠地跑到老师面前,双手把自己画的大西瓜交给她:“老师,这是我画的好吃的水果!”老师摸摸他的头:“画得真漂亮,继续努力哦!”小男孩高兴地跑回自己的座位……这是记者今年暑假在山东省临沂市华丰国际服装城的“儿童之家”看到的一幕。与这个小男孩一样,几十个服装市场商户的孩子在这里玩耍、学习,他们都是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临沂的流动儿童。

    河南信阳卢圆圆的孩子就在其中。10多年前,卢圆圆和丈夫来到临沂做生意,现在生意越做越火。卢圆圆有两个孩子,大的8岁多,在临沂上小学,小的才3岁。“周末、假期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孩子却没人看管,只好把他们带到店里,有作业就趴在衣服堆上写。”卢圆圆说,“这里是真正的批发市场,店里人来人往,乱哄哄的,环境不好,孩子根本就写不下去。”

    “我的店面只有10多平方米,里面全是衣服。这边忙着谈生意发货,那边还得随时留心孩子,就怕孩子走丢了。”来自浙江温州从事批发生意的黄宪达说,“不仅大人累,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也不好。”

    “由于服装批发行业女性较多,流动儿童的课外生活成了商户最头痛的问题,对市场管理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临沂市兰山区西关社区妇联主任耿昕说。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临沂是闻名全国的商贸物流名城,有各类批发物流市场97个,5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带来随迁子女5万余人。“如何为外来商户和流动儿童做好服务,是兰山区妇联一项重要工作。”该市兰山区妇联副主席鲍晓红说。

    经过前期流动人口子女课外服务需求问卷和座谈调研,兰山区妇联决定充分利用5万元的“全国妇联两纲项目款”,带动街道社区和市场投资45万元,在华丰国际服装城建起了首个为商户和流动儿童提供公共服务的“儿童之家”。今年暑假,“儿童之家”正式揭牌成立。“孩子们终于有地方去了!”卢圆圆高兴地说。

    在临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入园、入学方面享受“同城待遇”,都能就近入园、入学。“‘儿童之家’又帮我们解决了周末、假期孩子没地方去、没人看护的问题,而且就在我们市场的五楼,非常方便。”黄宪达告诉记者。

    近500平方米的“儿童之家”分为多功能区和文体活动区,多功能区有快乐学习室、快乐阅读室、阳光心灵咨询室及快乐成长室等,孩子们既可以在这里写作业,还可以参加快乐画画、小摄影师、小模特、小主播等丰富多彩的“七彩暑期课程”,还可以动手搞科技小创作,自由阅读少儿图书,在文体活动区参与大型室内主题活动。“儿童之家”还开设了家长课堂,组织举办亲子互动活动,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在市场里建设‘儿童之家’,运行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只有启动建设资金,没有日常运行资金。”鲍晓红说,“除了最初的硬件建设投资,华丰集团还无偿提供近500平方米的场地,在寸土寸金的批发市场,这相当于每年折合租金80多万元。”

    师资力量也是“儿童之家”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问题。据兰山区街道妇联主任杨晶介绍,目前,“儿童之家”的教师以6名专兼职的社区工作人员为主,还有30多名志愿者。“问题是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社区工作任务,工作量太大,志愿者队伍又不稳定,且缺乏专业素养,长期下去,难以保证‘儿童之家’的服务质量。”

    此外,按照当前的相关政策规定,“儿童之家”既非正式的教育机构,也不是商业机构,在管理上体制机制不顺,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缺乏政策依据,处于尴尬境地。“公益性质的‘儿童之家’是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鲍晓红说。

    记者了解到,“儿童之家”的资金、师资等问题,当地妇联、社区及市场管理者正在研究论证引进“社会化专业管理+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一步努力为市场商户和流动儿童提供更加优质、专业、便捷的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