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校园里的时尚事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党员培训班开课。本届培训班以“时代先锋,青年表率,顶天立地,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培训理念,突出“实现中国梦 勇当筑梦人”的主题。培训班通过主题报告、教授讲座、主题学习讨论会、影片观看等形式,对新生党员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北宣供图

    日前,一则“准大学生‘装备’超万,莫让开学消费变成开学浪费”新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毋庸质疑,准大学生们互相攀比、追求时尚,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尚到底是什么?是闲暇时的玩资?是炫富行为?大学生应该引领怎样的时尚?可以说,真正的时尚是发现美、创造美和利用美的水平与能力、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力量。本期,我们走进浙江大学,感受校园里“厉行节约”的时尚,让大学生在故事中对“迷路的时尚”进行鲜明的观照和深刻的反思。

    ■通讯员 韩天高

    小游是浙江大学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同时,她也是绿之源学生社团的骨干,她负责的项目是“利乐包换本子”。“上个学年,我们回收了130公斤利乐包呢。”下周就要开始社团纳新了,小游和同伴们这几天都在忙着宣讲“利乐包换本子计划”的准备。 

    这个学期还没正式开学,浙大后勤管理处处长陈伟刚忙完新生宿舍垃圾分类的事,又开始操心怎么让老师们能自觉地做到人人离室拉闸。“待机也有很大的消耗,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不是小数字”。他们决定请两个专业学生社团,认认真真地监测一个月,算算这笔账。

    “利乐包”可以换本子

    “富伦生态”是一家再生品生产公司,公司的运货车每半个月就会开进浙大紫金港校园一次,运回学生宿舍区收集的“利乐包”。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4年。

    在浙大校园每年一度的“节能减排宣传月”上,印有浙江大学校标的再生纸笔记本一直是“嘉宾礼品”和“活动奖品”。这本笔记本的封面上有一句中英文对照的语——“我曾是个饮料盒!”。绿之源和所有的学生社团一样,每年都会换新人,但总会有新生接替老生继续当“利乐包”的回收工。紫金港学生宿舍,有24个专门用来回收利乐包的容器,每个楼都有一位志愿者,负责一周二次将这些容器里的利乐包统一回收。

    小女生游平议说起利乐包来如数家珍,“利乐包从里到外有6层,有纸、有铝、还有塑料,分开了可以再用,20亿个回收的利乐包可以再生1.35万吨纸浆、4500吨塑料、1120吨铝粉……小游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变得“斤斤计较”了。比如,为同学带外卖会带上饭盒。有一次,小游和室友一起去上早课,室友喝完了早餐奶,把利乐包收进了书包。这个动作,让小游高兴了一整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绿之源协会的“老人”们又开始操心一周以后将要开始的社团纳新活动了。用废纸盒制成的利乐包吉祥物“利利”和“乐乐”,是每次广场秀的主角,但绿之源的“老人”王丽乔说:“资源回收这样的项目,只在广场上宣传,效果不理想。利乐包回收,每年都会有一个统计,第一年,回收了220公斤,但第二年,只有90公斤。我们分析,就是因为第二年我们没有进入每个学生寝室做宣讲。”观念影响行为。绿之源协会的成员们正在做着进宿舍宣讲的准备。

    “聪明”的房子会说话

    每年夏天,都会有大批的中学生来到大学校园。今年8月初,500多位全国各地的高中生前来参加浙大主办的求是科学夏令营。5天时间里,最让营员们惊叹的,是无处不在地体验着浙大里的节能。开营当晚,参加计算机分营讨论小组的好几个学生,就不时抬头“瞄”教室里的日光灯,好像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移动到哪里,哪里的灯就会自动点亮,而无人区域的灯则自动熄灭。

    随营的老师告诉学生,浙大所有教室里的照明灯实现了人体红外感应的智能控制,节能率达到20%至30%。去年,学校实现了紫金港西教学区分体式空调的“策略控制”:大楼空调的开关状态对应于课程日历自动设置,运行状态与外界环境密切联动。仅这一项,全年节能60万千瓦时。

    浙江大学节能办公室主任屈利娟老师最感叹的是,如果房子聪明了,节约的就不仅仅是钱。

    杭州终于降温了。这个夏天,在一片对老天爷的怨声中,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靖华老师,却独独怀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快乐。因为他主持完成的一项“旧楼节能改造”项目在破记录的炎热中,给楼里的人们和楼外的树木创造了特别的“清凉”。

    这两幢位于浙大西溪校区的东一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调整、改造的时候,王靖华设计了南墙活动的外遮阳系统、地源热泵、空调冷凝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这些系统每年节电2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26吨,节约用水806 吨。

    最神奇的,要算是空调冷凝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系统了。

    东一楼建筑面积共7000平方米,分体式空调的冷凝水沿着接管汇入雨水收集系统,简单处理后在地下储水罐中等待着回用于绿化浇灌。今年夏季的这两个月,每天收集的冷凝水有2到3吨。雨水收集系统里,还会汇集屋面雨水、场地雨水,成为夏季周边绿化全部用水和部分景观用水的补充。

    在大楼屋顶,12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和8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太阳电池方阵很是壮观。光伏发电为整个大楼构建了一个“微网”结构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可以满足大楼走廊和公共场所的用电所需。楼顶的最高处,安装着一组温度计、风速仪、雨量计、辐照计,组成一个小小的大楼气象站,逐时监测、获取室外气象参数,为本大楼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建筑节能研究提供数据。

    旧自行车的主人会是谁

    大二学生李逸凡是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同时,她也是工科学生会权益服务部的部长。在大一的时候,小李和同伴们做成了一件在校园里挺“轰动”的事——“校园旧自行车回流计划”。蓝田学园的副书记吴传进说:“这个计划已经酝酿了很久。每年工科学生升入大三,搬了校区,会留下大量无主自行车,每天路过,看着一辆辆车子慢慢地‘老去’,很多学生都很心疼,提出了旧物回流的计划,但这个涉及到学生的私人物品,该如何处理,让我们很纠结。”

    2013年春季,李逸凡他们决定要试一试,与学校保卫部和宿管中心的老师们一起讨论了好多次,设计了完整的公益流程,包括如何确认确实是无主车辆、旧车整修保证质量、出借方式和回返管理,等等。开学后,工学学生会在校内论坛上贴出了“关于发起自行车回流活动的通知”,没想到,这个帖子引起了一场热议,成为当日校园“十大话题”。主要的观点竟然是反对的声音,理由是“自行车是学生的个人贵重物品,回流计划涉及到车主的物权”。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让“权服部”的成员有些疑惑——“难道我们真的错了吗?”

    在大学校园,旧自行车的去留问题普遍存在。以往,每年浙大校园都要处理一次旧车,但这些旧车都是天长日久坏得不成样子,没法再利用的。后来,宿管中心开展了“爱心计划”活动,把无主旧自行车整修后提供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但这次争论焦点是:部分车辆没有坏到不能用,是不是用来“捐贫助困”。这样的争论无疑是有意义的,它会让校园里每个人都建立崇尚节俭的意识。

    网上的讨论持续了几天,让李逸凡和同伴们思考了很多问题。从如何认证无主车,到维修旧车如何计算成本,到“我们不是倒卖旧自行车”再到“回流计划”本身的意义,最终,他们用网上通告、群发短信、在无主车上挂求证小牌等方法,清点出了400辆无主车。“最后,我们决定再公示一次。那天,有30多位志愿者来帮忙,大家一起把认证了的车子从车库里搬出来放到学园前面的小广场上,一直搬了8个小时”。

    夏天到来的时候,实在没法修的破车卖了,旧的拆拼出了40辆可用的自行车。这40辆车,只用了300元的成本费。“我们都管修车师傅叫蓝田大叔,他一直参加学校的公益修车活动。他知道我们是在为大家做事,不收修理费。”李逸凡说,“修好的车,免费借用,但损坏了要修理好归还,丢失了要赔偿。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丢失的。”新学期将要开学,权服部又准备了40辆修好的旧车,“9月4日,社团活动日,我们会在广场上‘摆摊’,服务有需要的同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