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创新古籍修复技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燕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遵循“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专业发展路径,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力,走出了一条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发展之路。

    文化的传承,源于文化的自觉,即对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自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基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典籍的迫切需要和社会责任,自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创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正是凭着一份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凭着一份为各级文化部门培养专门化人才、将古籍修复技术发扬光大的信念,学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使古籍修复技术从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走向正规化教育和规模化培养之路,使这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创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实现技术创新、促进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而言,文化自信就是充分肯定其内蕴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和科技相结合,勇于突破发展阻碍。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主要掌握在大型公藏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手中,是师徒私相传授、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活,如何让其成为一种公开传授的教学资源呢?这是专业开办之初面对的首要难题。学校相信,保护中华古籍,是炎黄子孙的责任所在,更是专业工作者难以割舍的情怀,只要学校搭建教育平台,实施规模化人才培养,一定会得到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正是基于传承修复技艺的共同信念和文化情怀,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专家,自愿到校承担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问题。由于此专业是学校率先创办,人才质量标准缺失,成为困扰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另一大难题。为此学校结合古籍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制定了古籍修复毕业生技能合格标准,即专业的“十八项技能”,填补了行业空白。学校还潜心研究古籍修复技术,不断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研水平,如:运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对纸张进行厚度、拉力、纤维、耐折度测验,进行酸湿度测量,形成科学数据,提高修复的科技含量;自主研发出拥有知识产权的纸浆修复技术,研制羧甲基纤维素糨糊,与安徽泾县宣纸厂共同研制古籍修复专用纸张等,通过科技因素的加入,使古老的修复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文化自强的本质是“主动发展,追求卓越,传播影响”,体现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需要我们既具备“自觉”的使命意识、舍我其谁的“自信”勇气,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自强”精神,彰显卓越的文化影响力。多年来,正是秉承这种文化“自强”精神,学校在做强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努力传播古籍修复技艺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古老的修复技艺跨越校门、行业、地区甚至国界,为更多人所了解,为宣扬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作者系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