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古籍让公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却咏梅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国家图书馆发挥馆藏优势,将典籍文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大漆的记忆”展览、“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让公众通过典籍文献解读非遗历史、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参与非遗的保护。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中国记忆项目系列展览之“大漆的记忆——中国大漆髹饰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旨在让广大公众通过了解大漆髹饰的历史、典籍、影像、器物和技艺,加深对漆器的喜爱认知,体味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

  6月7日至14日,国图举办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创新》、《二十一世纪:民间文艺学的使命》等8场专题讲座,分别邀请8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向公众全面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情况,宣传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具有近百年历史,2012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馆员杜伟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月8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揭牌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在国图古籍馆举行了收徒仪式。与此同时,现场还举办了“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成果展”,集中展示了馆藏《赵城金藏》、《永乐大典》等国宝级珍贵文献的修复成果。

  据了解,从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从书院传统中寻求教育智慧     下一篇:消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