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邓爽 肖柯 彭静

    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师大“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日前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高林远指出,在推进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过程”、“面向全方位”的基本原则,系统实施“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的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创新机制 改革培养模式

    学校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研机构联合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2007年,学校“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介绍,为全面加强学校与基础教育一线的合作,学校牵头成立了四川教师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省内高等院校,四川省全部21个市州的教育行政部门,44家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学校、中职学校,8家教研和培训机构,联盟成员共同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标准,立足四川教育实际和发展需求,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

    2011年,学校启动了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推进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需要,在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特教学校中遴选出一批项目协作学校和项目实验学校,联合开展师范生培养,探索多途径联合培养新机制。

    立足实际 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强化基础学科,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方针,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抓手,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学校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各师范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学校在各师范专业分别设置教师教育必修课11门、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课20余门,立足学科教学能力培养需要和四川省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开设了系列区域性特色课程和特色创新课程。据校长周介铭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学校师范类专业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递阶推进的课程结构。

    另一方面,四川师范大学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建立高水平专业平台。目前,全校18个师范专业中有10个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已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1个专业入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专业入选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共建共享 创新教学方式

    学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为重点,努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主要做法是:

    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方面,积极推进精品课程转型。“十二五”以来,学校推动5门国家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完善技术标准,丰富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以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立项18门校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6门课程入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引进4A网络教学平台,大力推进课程网络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引入成都七中课堂教学资源库、四川省中小学获奖优秀课例精编、小学课改名校课例精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课型范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典型课例等视频资源3000余种、“国培计划”项目视频资源1000余种,完善“师范生远程教学观摩系统”,实现学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远程实时观摩,为师范生增强素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