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三年,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注定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5个配套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奋斗目标;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极大鼓舞和调动了高校社科战线的积极性。各地各高校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强组织领导,推出政策规划,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创新力明显增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绩喜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增强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新贡献。一是以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契机,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研究、教学机构建设。目前,全国高校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19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600余个。二是大力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央组织编写的43种重点教材已投入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96种重点教材正逐步推出。三是大力加强理论队伍建设。三年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举办了多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教师近3500人,各省市和高校累计培训学员24.8万人。四是以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课题为依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重点建设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大课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课题,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研究。在主流媒体发表大量理论研究和宣传文章,出版千余部理论著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在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繁荣学术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事关学术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与特色。近年来,高校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使其在巩固传统优势中焕发新的活力。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各类资助课题项目,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以及科研管理创新,产出了一批基础性、前沿性、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高校共出版著作约7.9万部,发表论文约96万篇,研究质量大幅提升。2012年,教育部组织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共有830项优秀成果获奖,申报的成果数量和最终获奖成果数量均突破了历届之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中国民俗史》《庄子学史》《康德著作全集》《西藏古乐谱研究》等获奖著作以及一大批优秀成果,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进步,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中央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三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向基础应用并重、学科交叉融合、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转型,社科研究的理念与导向、体制与方法、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广大教师自觉把服务国家大局作为自身职责,自觉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实践,深入基层,研究问题,贡献才智。一大批研究探索现实问题的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大局、大事。许多研究在内政外交国防、经济社会发展众多领域发挥了咨政服务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许多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搭建高校、地方、企业合作共赢的研究平台,建设了一批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基地,开展团体联合攻关,推出了一大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三年间,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12.9万多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6万余篇,对中央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新进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从广度看,不仅与亚洲、欧美地区的传统交流和合作得到巩固和提升,而且拓展了与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仅部属高校,而且很多地方高校都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活跃主体。从深度看,已经从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向独立出版外文刊物、建立外文网页、出任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在国外单独或共建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深度合作转变。从水平看,从国外学术思想观点的单向“引进来”到中国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约23.5万人次,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800多个,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5万多篇,有近1200部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署名的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29所孔子学院和628个孔子课堂,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大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

    深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得了新成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合格和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高校认真落实中央精神,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编写出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新教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思政课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科教材,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学,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教学互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程教学,涌现出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提升了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育人楷模和高校优秀教师群体。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大力推动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计划出台以来,启动“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创新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重点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协同研究、深度合作,建立面向未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协作共赢的高校创新发展模式,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作为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2013年4月,由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领衔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教育部认定。目前,全国高校已挂牌成立了4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重点研究基地整体向问题导向转型,影响力不断提升。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在全国66所高校建立了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通过深化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重点研究基地以占全国高校社科1%的人力承担了48%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66%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30余位基地成员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先后有40多位专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智库。2013年7月,由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由复旦大学、湘潭大学、嘉兴学院、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8所学校共同参与组建了“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党史和革命精神学习研究宣传。

    加强文科专题数据库和专业学术网站建设,推动共建共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