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化工行业 谱写职教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九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这所隶属四川省经信委的高职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泸州有着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气象万千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俊秀,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素有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厚重的办学历史,巨大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化院人矢志不渝的化工情怀,给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注入了丰富的滋养。这所被业内誉为“西南化工高技能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正以上下求索、特色发展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激越磅礴、雄浑嘹亮的职教华章。

    历史悠久 特色彰显

    学院创建于1953年,1959年开办专科教育,2003年经四川省政府部门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已有60年化工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共培养毕业生6万余人。

    学院占地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35多万册,电子图书57300GB,电子期刊8900种,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专兼职教师420余人,教授、副教授10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340余人。

    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环境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及基础教学部。学院专业设置以化工大类为主,开设30个专业(方向),其中有四川省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改试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专业2个。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构建了化工技术、化工机械装备等5大实训平台,有27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127个实验实训室。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技能鉴定涵盖了所有专业。

    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创办的国立四川职业学校(成都高工校前身)的应用化学与织染科(国立四川职业学校始创专业)以及创办于1917年的川东联合县立甲种工业学校(重庆高工校前身)应用化学与织染科。从历史的意义上讲,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当我国化学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化工职业教育的办学历程并伴随着中国的化学工业走过了近一个世纪。

    学院在泸州正式建校于1953年,先后有成都高工校、重庆高工校、乐山五通桥化工校、内江化工校、吉林工业校、重庆合成材料学校、自贡化工专科学校等学校的轻、化工类相关专业相继并入,原名四川化学工业学校。1957年,郭沫若曾为学校题写校名并为分析专业题写了“化学分析被称为‘工业的眼睛’,这的确是光荣的称号。但要爱劳动、爱学习、爱思考的人,才能完成作为这种眼睛的任务。他不仅可以引导工业发展,还将进一步看透自然界的秘密。”的题词。1959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升格为泸州化工专科学校。1992年在全国职业教育范围内率先实行“双证书”制,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职教领域首批CBE教改试点学校。2003年4月,独立升格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2012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院已成为省内和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普通高等学校。

    60年化工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新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全程相伴。学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行业烙印,半个多世纪以来,虽曾“四易校名”,但始终坚持扎根化工行业不动摇、坚持培养化工人才不动摇、坚持发展化工主干专业不动摇、坚持服务化工行业为己任不动摇。

    学院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形成了以应用化工专业为龙头,化工装备、化工分析与检验、化工环保、化工自动控制、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产品营销、化工物流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化工类专业群,专业设置涵盖化工行业生产的全过程。

    学院坚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能力为主线,以社会认可为标准、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体系,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以下一组数据充分展示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成果。

    自2005年以来,连续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的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生多次获得个人一等奖,学院连续获得团体一、二等奖;在2010年10月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前6名获奖者中有5人是该校毕业的学生;2011年在“星宇杯”首届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参赛的3名学生全部获得个人一等奖;在“扬农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参赛的3名选手中2人获得个人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有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在第三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四川省赛区专科组一等奖,去年组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总决赛高职组一等奖;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总控工、化工设备维修4个项目,共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较好的成绩;在泸州市第十五届大中学校“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节中获得舞蹈、歌手、模特大赛等8个一等奖及多项二、三等奖;学院学生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在泸州市委宣传部门举办的“泸州市高校舞蹈大赛”和“泸州市学校汇演”中获一等奖;在泸州市团委举办、两年一届的市内各大中专学校(包括两所本科院校)参加的“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在连续几届的书法大赛中学院选手均囊括前3名。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95.5%(比全国高职院校高5.1%),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7%(比全国高职院校高6%),对学院的满意度达90%(比全国高职院校高7%);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5%,专业对口率达80%。

    学院毕业生因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在历年四川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95%以上,一次性就业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长期以来,学院是西南地区大中型油气化工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的首选学校,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多年保持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60年来,学院培养毕业生6万余名。他们以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敬业精神佳、发展潜力大享誉西南地区化工行业。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化工战线的生产、经营、管理骨干,众多毕业生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少毕业生成为专家、学者,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在全国化工职业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学院是全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西南四省市主任单位。1992年5月,原化工部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在该校召开产学研结合现场研讨会,高度评价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四川乃至全国化工职业教育起到的示范作用。

    中央及地方领导多次来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化工职业教育中所做出的成绩。

    求实创新 内涵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到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学院以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注重学校顶层设计的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办学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顶层设计,为学院内涵提升打下基础。学院以“系统思维,统筹规划;着眼未来,明确方向”为指导,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体制机制创新设计中,一是政、行、校、企合作,完善“会-站-室”模式,推进校企互利共生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是与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共建“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学院”,创新职业教育中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三是与四川贝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贝尔精细化工学院”,创新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的体制机制,以适应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四是整合学院及周边化工企业资源,搭建“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共性服务,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这些创新举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学院较为完整的创新发展体系。

    针对社会上部分人不了解现代化工而将化工行业妖魔化的现象,根据绿色化工、环保化工、安全化工、人文化工的要求,融入现代化工“本质安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优化具有化工特色的“三能为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三大工程”(校企互培共育双师工程、学历职称提升工程、化工职教领军人才打造工程),提高双师素质并优化双师结构;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按“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过程虚拟化”的理念,根据“五结合(即“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科研”结合、“仿真-实操”结合、“讲授-训练”结合),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业-作品”合一、“服务-创收”合一)”原则,全力实施能力本位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质量保障上,完善“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两全”即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即学院、学生、家长、企业、社会评价机构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