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应该是播种尊严的地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陕声祥

    近日读到叶圣陶先生的一则轶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叶老和教育部一位副部长,听取下乡考察的同志汇报工作。一位同志说,农村学校条件艰苦,考察的同志住在学校,住处没有卫生间。早晨起来,这所小学的校长颐指气使地要一小学教师为他们倒尿盆。叶老听罢气愤不已,情绪激动,当场失声痛哭起来。叶老曾经担任过小学教师,对教师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他知道农村教师辛苦,没有想到教师如此没有尊严。

    校园是一个播种人格尊严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学校里,再也不会发生如前所说的事情了。但是,校园里让人格尊严蒙羞的故事,却时有听闻。前不久,一中学在学校正门处设置曝光台,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学生考试作弊的视频录像;某学校,老师给家长群发短信,公布一些考得不好的学生成绩,并说80分不到的是垃圾成绩,60分以下是垃圾中的垃圾,极尽羞辱学生之能事;有的老师交流治班经验,现在不是不能打学生吗,学生不听话的,就给我狠狠地骂,这验之无伤、抓无凭据,可以规避体罚的风险,又能震慑学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学生的尊严没有得到充分的呵护,教师一方面难辞其咎,另一方面自己也常常处于精神的困境。正如李振村先生撰文指出的,在官本位意识下,再牛的教师在校长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俯首贴耳。学校各种名目的达标、评比、检查、考核,消耗掉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师管理上,见物不见人的量化考评、见事不见人的纪律制度,把学校变成一个缺乏温情、没有烟火气息的地方,信任和尊重成了奢侈品。有的学校仅仅考勤管理一项,教师一天就要亲笔签名达4次。教师惊前恐后、动辄得咎,精神不得自由伸展。

    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状态互相影响。当教师精神压抑、尊严不保,常常会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承受的精神压力、委屈羞辱等又会以别种方式释放,造成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僵化。因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师生共享生命的尊严是现代学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种尊严,才能收获尊严。一小学校长履职后发现墙上的名人画像挂高了,用的是成年人的视角,重新挂时低了一截,正适合小学生看。有一所小学,操场上有一棵松树,学校打算把松树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学生不乐意,最后由全校学生投票选择,学校尊重学生的投票结果,松树留在操场上。这些事情虽小,传递的却是民主治校的清新气息,师生获取的是成长的正能量,积淀的是成长的自信与人格的尊严。

    学校教育是否赋予师生人格尊严,关系到社会成员在成长阶段对尊严的自我确认,关系到他们今后对自我尊严的追求,还影响到他们对他人尊严乃至国家尊严的维护。教育让师生享有生命的尊严,兹事体大。(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