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中文表述尚未规范,有音译为“慕课”),这是一个诞生不久的新词汇,也是一个使用和搜索频率极高的词汇。MOOCs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之广、扩张速度之快、冲击力之强,犹如地震海啸,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s风暴”。

   或被动,或主动,中国也被裹挟进这场全球“风暴”。MOOCs是什么?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又将改变什么?传统的大学如何应对MOOCs的挑战?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MOOCs?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一些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及开放大学的专家学者已进行过多次探讨。据悉,11月3日,一场有关MOOCs的国际论坛亦将在中国举办。

   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开始,而我们,也已经在路上……

    ■本报记者 汪瑞林 张春铭

    MOOCs更适合于高等教育学习者

    记者:有评论认为,MOOCs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次革命,对此您怎么看?

    李志民:确实如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和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发展驱动,而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替换,只是给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治理方式。真正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改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不仅使教育的知识内容大量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最终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信息技术……莫不如此。

    记者:MOOCs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

    李志民: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教育,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教育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新闻真正自由,政治充分民主,历史将会趋于更加真实。互联网为知识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MOOCs应运而生。互联网不仅仅是伟大的技术发明,它还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也是MOOCs发起者的初衷之一。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认为MOOCs只适合于高等教育领域而不太适合基础教育,为什么?

    李志民:这首先要从学习的三种类型说起。人类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际交往类的学习,如语言学习、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场景,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在教室内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效果比场景学习效果差很多,因此,这一类的学习不应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这一类的学习靠师传面授,需要前人对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推导、归纳、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对这类学习而言,课堂教学效率高,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科学探索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和洞察力、想象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相互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

    从以上三种学习类别来看,MOOCs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学习者是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渴望,且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MOOCs可以有力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因为课程质量高、学习效果好;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将会成为今后传统大学的重点,大学以研究和知识生产为主。而中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更是人格、学习习惯与道德的培养等,MOOCs可以作为补充的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与传统教育相比,MOOCs有何不同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MOOCs的兴起过程,MOOCs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有何不同?

    李志民:MOOCs指的是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微证书的管理。MOOCs与以往的网络学院有着本质区别,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也很大。上网络学院是有条件的,封闭的,MOOCs则无门槛要求,是开放的;公开课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课程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不会给学习者以评价,而MOOCs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MOOCs将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挑战。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互联网发明后,e-mail(电子邮件)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几乎同时提出,但e-mail几乎取代了传统的信函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对话时称“互联网民用发展20年来,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而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这次MOOCs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大得令人吃惊。

    记者: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MOOCs有何不同?

    李志民:在MOOCs模式下,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采用数字教材作为辅助材料;推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学校发证书灵活;留学变得简单,甚至不再有留学的概念。

    记者:在教育模式上,MOOCs将带来哪些变化?

    李志民:MOOCs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

    MOOCs推出的微证书概念,实质上是大学本意的回归。微证书的推出,使得学习不再是几十个人同一进度,没有班级的概念。在MOOCs的模式下,优秀教师的能量成倍扩散,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注册学习,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主讲的“思辨的艺术”这门课就有58万人注册学习,这在传统的校园、课堂学习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MOOCs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还表现在:一是可以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二是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的独角戏逐渐变成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终将出现“教学导演”职业。

    将对传统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

    记者:很多人非常关心一个问题——MOOCs将对传统的实体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未来大学的功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李志民:美国某杂志曾刊发一篇文章称“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这是否会变成现实,我们先不去讨论,但是MOOCs将促进大学功能加速转变,这是毫无疑问的。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传播的功能被互联网所取代,未来大学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将会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将泛在化、全球化。

    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崇高使命,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记者:MOOCs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影响,学习者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李志民:2013年2月,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大学在线课程平台)旗下5门网络课程学分获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去年,一位17岁的印度男孩因在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平台提供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考试得分排在前3%,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2012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和其他11所大学宣布同Coursera合作,提供线上课程。2013年,该校同Udacity(由初创企业设立的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合作,推出计算机科学线上硕士,计划2014年开始招生。线上硕士历时3年,每个学分仅134美元,不到7000美元就能毕业,这仅相当于佐治亚州州内学生1年的学费,或是州外学生学费的12%。这些例子都说明,MOOCs已经对当下的高等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了。学习者的直接受益就是费用减少了,学习时间灵活了,选课方便了,可以挑选教授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