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垃圾读物 防线为何失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出版单位以销量论英雄;学校里功利阅读倾向抬头;家长缺乏对好读物的甄别能力;公共阅读设施匮乏,优秀读物边缘化

    ■敖德

    日前,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门重拳出击,打击低俗少儿出版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实际上,近十多年来,我国的许多出版单位越来越忽视文本本身,书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等特质逐渐被娱乐性取代,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垃圾出版物。给孩子读这样的作品,等于在起跑线上就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社会对垃圾食品比较敏感,但是对垃圾图书却极少有防御心理。那么,垃圾读物又是怎样一步步逼近孩子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版单位利益化。在少儿图书出版行业里,许多出版机构在价值导向上出了问题,缺乏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只看书的销量,单纯以码洋论英雄。只要卖得好,就是好书,就能够得到无限的荣光和利益。销售渠道也同样,只关心书好不好卖,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对少年儿童是否有害,只要卖得好就行。有太多所谓的少儿畅销书内容低俗,宣扬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甚至暴力、色情,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更别说注重图书内容对孩子的心灵修养、审美熏陶。曾有报道,有小学生因看了某些垃圾书籍而模仿书中情节自杀,还有把同学捆绑上树当羊肉串烧烤。这样的书,孩子读的越多,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坏。

    教育机构功利化。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的阅读环境,通常由学校主导。但这通常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阅读的图书多数与学习挂钩,与分数有关,导致功利阅读成为主流。一方面,教师推荐的图书,很少与课内学习无关,很少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量通常比较匮乏,对好书的缺乏了解,不清楚哪些是好书,哪些是垃圾读物。许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哪些绘本最好,哪些儿童文学最好,哪些科普读物最好,哪些哲学书籍最好……缺少了把关的人,学生的阅读很难找到方向。

    家长缺乏甄别能力。笔者常年进行儿童早期阅读推广,接触了大量家长,他们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儿童图书非常陌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更别说从印刷、装订、纸张、油墨、译文质量上去提要求。有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人去菜市场买菜,根据外观就可基本判断蔬菜好不好,是不是有机的,有没有打农药,可是对儿童书的优劣判断,却没有衡量标准。就拿《安徒生童话》来说,市场在售的版本不下1000种,可是有谁知道哪个译文版本最好呢?如果孩子读的名著,是用改写的方式呈现,或是有着很烂的译文,而且用很差的纸张油墨印刷,他能吸收到文学的滋养和美的熏陶吗?这样下去,读一本差书和喝一瓶毒牛奶又有什么区别?结果只能是,一个毒害精神,一个毒害身体。

    优秀儿童读物边缘化。少年儿童的图书阅读来源,一般是自行购买,或是从公共图书馆借阅。然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发达国家相比,实在少得可怜。在公共阅读设施匮乏的情况下,如果再了解一下馆藏图书的来源,可能更令人心惊。馆藏图书的配备和采购标准,目前的情况不是按照图书内容,而是根据印张来界定——这是唯一标准,绝对不会从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方面去考量。印张的价格非常低,这样一来,好的图书就彻底和图书馆无缘,根本进不了图书馆采购目录中。也许有些人会说,馆藏图书依旧很丰富呀。那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低劣的配备和采购标准滋生了很多专门做图书馆装备的出版机构,从内容、纸张、印刷各个环节压低成本,降低品质来满足馆配的要求。由此,图书内容和品质可想而知!国家和学校每年投入巨大资金,却在不断收藏垃圾书,实在令人忧虑。

    实际上,垃圾读物出现,也不仅限于以上几点原因,而是综合原因所致。如果对现状放任不管,任由垃圾读物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后果不堪设想。当前,出版优良少儿读物,更应该成为出版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共识,只有从出版源头卡死、教育部门把关、媒体正确导向、读者认知提升等一系列层面,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图书品质和提升阅读环境。

    监管部门下大力气落实自身职责,这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作为出版业内人士,我们早就期盼国家严格把关,也强烈呼吁这不是运动式的整治行动,而是敦促出版优良少儿读物成为业界常态。同时,靠堵的方式是无法灭绝垃圾读物的,就如药再好也不如身体好不生病。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优秀的文化,加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少儿垃圾出版物的免疫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作者系耕林童书馆总编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