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学校 谁该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沉石 绘

    近日,有网民同时在QQ空间、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帖,爆料河南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上千名学生打砸学校”,迅速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后经新华社、人民网记者调查证实,当时该校食堂确实发生了少数学生与工作人员争吵掀翻桌椅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围观。学生打砸的真正原因是对学校封闭化垄断环境中食宿服务价钱高、质量低不满。

    “千人打砸校园”并不属实,却又为何会以讹传讹?打砸事件,谁该反思,该如何反思,才是真正对学校和学生负责?

    校园戾气不能止于道德谴责

    ■邓海建

    “千人打砸校园”事件不过是三人成虎的臆断,但学生砸食堂却是不争的事实。“封闭式管理”太严也好,食堂饭菜口味太怪也罢,凡此种种,果真到了需要“揭竿而起”的地步吗?事实上,网上网下的叫好之声里,处处氤氲着可疑的丛林法则和霸王逻辑。

    今天的校园,固然早已不是“温良恭俭让”的私塾,但法治与契约仍是底线。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里有温情的责任,也有严肃的权利——学生的权益要保护,学校的利益也不能遭受无妄的戕害。这才是一种对等的权责关系。

    当下,有两点是肯定的:一者,程序正义是目的正义的前提。打砸不是证明有理的合法路径。今天的中国,不能希求每个人都成为“以德报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制、以暴易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一些在网上叫好的看客们,恐怕还是抱持着李逵式思维,停滞在“水泊梁山”里泥足不前。然而,若凡事交由暴力来决断,难保今天的支持者不会成为明天的受害者。二者,打砸校园不是学生表达诉求的唯一路径。在今天的教育版图上,学生权益的彰显有很多可选择的路径,并非除了腹诽就要诉诸暴力。网络监督也好,投诉举报也罢,私力救济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动辄“愤然出手”,情理或法理而言,真值得同情并理解吗?

    今年夏天,有一些历史敏感词正在“脱敏”:抄过老师家的山东文化局退休干部刘伯勤,因举报而致使母亲被枪毙的安徽人张红兵,打过老师的河北邯郸退休宣传干部宋继超……先后向文革中伤害过的人道歉忏悔。曾经,狂热而不假思索的迷信盲从,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今天,当我们的孩子举起板凳桌椅,在群体极化的狂欢中孤注一掷,到底是该理性棒喝还是纵容鼓励?答案不言而喻。

    辜鸿铭曾经评价中国人的性格,说“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中国人拥有“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戾气已成为时代大患。蹙着眉头,睥着眼色,拧着嘴角,微笑蒸发,善意凋零——这就是2013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中国式表情”。今天的戾气,更多的不是基于权益思维的正义之气,而是基于暴力逻辑“坏脾气”。校园里的他们,迟早是社会上的“我们”,让孩子懂得远离戾气、拒绝戾气,就得认得清底线、守得住规矩。就此而言,打砸校园之恶,不能止于道德谴责。(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封闭圈养扼杀学生天性

    ■姜朝晖

    尽管打砸事件发生之后,河南拓城县第二高级中学负责人对“封闭式管理”作了说明,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学校安全秩序、锻炼学生自理自立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符合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但在笔者看来,打砸事件的根源就在于学校的“封闭式管理”。

    不可否认,“封闭式管理”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短期效应,换句话说,就是“把学生摁住”。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它违背了人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禁锢学生自由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这种以“圈养”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方式,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垄断,还是出于追求高考成绩,都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和简单的行政思维在作祟,与最基本的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

    现代教育提倡民主、自由和开放的价值取向。民主是学校管理的基石,自由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开放是学校管理的方式。脱离这些根本性准则,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只以教育之名,行功利之实。

    当前,以民主、自由、开放为准则,建立一种协商治理机制,促使学校、家长、社区之间协同合作,让更广大的群体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果柘城二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设计各种管理制度时能够主动和家长、学生沟通,甚至邀请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而非单方面强制性的实施“封闭式管理”,相信学生打砸食堂的局面就不会出现。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强调开放。开放而非封闭,服务而非管理,应该是现代学校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围墙上,同时也体现在无形的围墙上。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开放形式更加多元。柘城二高“封闭式管理”,表面上是禁锢学生进出校门的权利,实际上也人为建造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学生正因为身处这种压抑的环境又不知如何反抗,最后才爆发了非理性的行为。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时,我国就进行了现代教育的探索。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依然固守在自己的“围城”里。这种逆潮流而动,是教育的倒退。当学校走向“封闭”,学生成为学校这所“集中营”的“囚犯”,失去享受学习的机会,成为应付考试工具,那么,在他们身上出现再偏离理性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网络时代的校园更需呵护

    ■高毅哲

    有图未必就有真相。近日,人民网记者采访证实,河南柘城县二高确实发生了学生与餐厅人员争吵掀翻桌椅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同学在围观,“千人打砸校园”只是个别网民引申所致。

    无独有偶。仅在1个月前,甘肃临夏县一名男教师被曝“以毕业证为要挟,向全班女生索吻”,最后也被证明仅是毕业班师生一种善意的情感表达。短时间内,校园师生接连“躺枪”,网络时代校园尊严的脆弱,可见一斑。

    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校园集孩子、女童、公平等舆论敏感词于一身,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经过网络发酵成为热点话题。同时,从传播心理上讲,坏消息往往比好消息传播得更快,也更能得到大众关注。当前,师生将不得不学会面对这样的现实:校园中的偶发事件,经过网民有意无意的转发阐释,可能大大背离真相。当前,教育界也正在为背离真相的“事实”付出代价。“索吻事件”发生时,正值各地女童遭性侵丑闻余波未平,教师形象再次遭到口诛笔伐;“千人打砸校园”事件确有其发生的现实原因,但很多人却偏离理性,一味将其渲染为学生对现有教育制度的反叛。

    舆论的伤害比任何一种伤害都更为长久,积累的负面效应也更为深远。同时,越是基层、偏远的校园,越难承受起背离事实真相的舆论。数千万师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师生并不具备现代媒介素养,对网络时代的媒体环境也没有充分认识。面对汹涌的舆论,他们无法充分为自己说话,只能被动地为舆论裹挟。

    毋庸置疑,校园需要监督和批评。然而,舆论的“标签”一旦贴上去,就很难撕下来。简单地贴“标签”,乃至抹煞教育界的种种努力,都是对身处其中奋斗者们的伤害。网络时代的校园,需要社会谨慎的呵护。这种呵护不是要公众对校园闭起眼睛,而是希望公众的议论能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或更进一步——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

    教育界也要认识到,中国教育的一些短板,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补上,这注定给舆论提供话题空间。对此,教育界应该有引导舆论的意识,主动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回应舆论质疑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应信息化社会,还需要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人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媒介都为人掌控,必然具有立场和倾向性,而媒介素养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摆脱人云亦云的状态。待到大批具有现代媒介素养的学生走上社会,易受情绪影响的受众将最终沉入历史。(作者系本报记者)

    ■媒体声音

    警惕“打砸学校”事件中的“正义狂欢”

    9月19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包丽敏

    纵使学校有各种不是,学生是否曾尝试或求助于其他渠道和手段来表达不满意见?是否非得用“打砸”的形式宣泄愤怒、以示抗议?现场的年轻学生固然容易被一时的集体氛围裹挟,被非理性情绪感染,现场之外围观的人们却不该失去判断是非的谨慎和理性。

    这种被围观者想像成“在沉默中爆发”、“揭竿而起”、“有血性”的方式,固然有着反抗现实不公的目标和诉求,也在“打砸”中获得反权威的快感,似乎还通过惩治“坏人”获得虚幻的正义感,但非正义的手段实现不了正义的目标。以非理性、非正义的手段去寻求正义,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破坏社会公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