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百家讲坛”引领学生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廖肇银 刘伟林 雷杰能 本报记者 徐光明

    近日,记者去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采访,正赶上该校“文化大讲堂”开讲,主讲教师是陈荣驹,题目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诗、歌、舞之综合艺术欣赏》。多媒体从《沁园春·长沙》进入,伴随着音乐,诗歌朗诵者的声音铿锵地响起,屏幕上出现各种画面,学生们都看得入迷。朗诵结束,陈荣驹又旁征博引课本上的知识或其他课外书,抽丝剥茧般把诗、歌、舞的综合艺术欣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于都县第二中学的“文化大讲堂”2011年9月创办,已举办了40多场,参加听课的学生达9000多人次。主讲教师都是学校各科高级教师,一个星期一次,教师自主选择讲座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听讲。主讲教师们创造性地用各种学科开设讲堂,如语文大讲堂、数学大讲堂、英语大讲堂、社科知识大讲堂、科学大讲堂等。

    学校党支部书记曾村生告诉记者:“我们从央视的‘百家讲坛’得到启示,模仿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文化大讲堂’,既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气氛。”

    为了把“文化大讲堂”打造成学校的名片,学校请各处室、各年级精心组织,严密安排。教师自选课题,内容涉及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哲学等。学校在学生听讲座制度方面也做了具体的要求,凡是在校的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三总复习前,至少要参与10场文化选修课学习,由学校考核记录学生选修学习次数,并按相应次数计算学分,载入学生学业档案。授课教师也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学校对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效果等跟踪考核,将结果纳入授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年多的探索与尝试,学校的“文化大讲堂”初见成效。学生们走进大讲堂,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表达能力。有些学生能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经据典,并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行为习惯也有了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陈景荣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对《弟子规》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在“文化大讲堂”开讲《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陈景荣说:“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少伦理道德,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道德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身体力行。通过调查我发现,学校里父母离异的孩子较多,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孤僻。而《弟子规》正是给我们以智慧和启发的经典,书中那些教育道理其实是最好的中国式的教育。”

    校园开设“文化大讲堂”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教师们以创业者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不受题材的约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及学科优势,引领学生们步入知识的殿堂和精神成长的轨道。

    该校教师黄孜华告诉记者,在这个学期,她主讲了《我的舞台我主宰》。之所以确定这个题目,其一是发现学生们对主持人行业很感兴趣,但他们不知道做主持人之难;其二是为了填补学校的空白。为了讲好课,黄孜华还参加了主持人培训班,其间,数次想放弃,又数次坚持下来,对这个行业有了切身体会。在课上,黄孜华现场出选题,让学生们写串连词,然后师生搭配做主持人,让学生们明白,主持人光鲜的背后,其实是付出了很多常人难以付出的汗水,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辛勤努力的结果。

    高三学生宋玉娇的话更能代表学生们的心声:“我印象最深的是赖扬平老师的讲座。在那堂课上,他深入浅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可以说,‘文化大讲堂’的老师们都讲得很精彩,既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也带动了学校良好的风气,让同学们都变得爱学习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