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投身民族教育的专家型教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个人简介]王建民,男,1957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民族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主任、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节日志》副主编、美国哈佛中欧亚研究学会会员。

    55岁的王建民已经在大学讲台上站了27年。27年里,他坚持站着给本科生授课,推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制度化互动,并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奔赴边疆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他的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他的同事尊重他的管理,他的同行钦佩他的学识。

    在道德培育和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学生

    1985年,王建民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深知民族教育特殊性,从上岗的那一年起就非常严格地按照教学规范开展教学活动。至今27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教学事故。20多年来,他除了两次因病重难以站立,向学生说明之后坐着坚持上课之外,从未在本科课堂教授时坐过一分钟。

    每位来听课和进行教学检查的老师对他讲授的课程都评价颇高,学生教学测评也都达到优良以上。其中,他从1986年起给本校哈萨克语专业讲授“哈萨克族历史”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的经典课程,成为学生们都盼着上的课。

    对待学生,王建民的原则是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在道德培育和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学生。

    2003年,“非典”来临之际,当得知部分在校学生没有生活费用时,他立刻解囊相助,帮助困难的学生。除了在生活上的照顾外,对于专业学习,他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每届学生进校时安排的读书计划,要求学生定期做好读书笔记,并抽出自己的业余时间,召集全体研究生,听取集体的读书汇报,而这种学术指导时常是课外不含课酬的劳动。对此,他从无怨言。

    推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制度化互动

    多年来,无论在中央民族大学本校,还是在他所担任过课程教学的中关村南路九校联合体、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在其他特邀他去做演讲的外地高校,无论是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甚至进修生、旁听生,遇有问题向王建民教授咨询他都会一视同仁,不厌其烦地认真回答,从不敷衍。在每门课程教学中,他都会公布电子邮件信箱和手机号,以便学生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在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要求王建民教授留下详细联络方式,不时向他请教,他也都一一解答,使学生们在遇到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学术支持。

    担任研究生导师后,在研究生教育中,王建民在全校率先推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制度化互动。这种名为“Seminar”(费孝通教授将此名汉译为“席明纳”)的形式参照国际学术领先大学研究生教学方式,又考虑了中国的学生特点,也受到其他学术同行的推崇,纷纷效仿,得到了同行的关注,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对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在课程建设上,他主持的“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2007年,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2010年,获批列入北京市精品课程。而作为学校民族教育专家型教师,王建民还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211工程”申报、人类学博士点申请、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现国际教育学院)组建、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申请和创办、研究生教育开创等学科建设工作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承担教研任务

    为了以科研促进教学,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王建民积极承担教研任务。 

    他先后主持并完成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并承担了国家民族部门、文化部门、国家扶贫办、教育部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的研究咨询任务。工作多年来,他先后独立撰写、主编和参与编著29部著作,其中,他所著的《中国民族学史》一书,在当代中国学科史的研究中是首部全面以一个单一学科为对象的深入探究之作,其开创性深受海内外学者的瞩目。仅2008至2012年5年间,其所撰著的学术作品转引率就达到280多次。

    每年寒暑假,王建民几乎都用来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例如,2011年一年内就先后三次到新疆进行田野调查、2008年以来先后四次到陕北绥德调查、1984年以来先后九次上帕米尔高原,调查研究塔吉克族文化,被当地塔吉克干部戏称为“老汉塔”。

    由于在研究中刻苦钻研,贴近实际。王建民所领导的团队成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目前,他们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艺术人类学学等研究领域,都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98-1999年,王建民作为大陆1949年之后首批人类学专业“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到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此后,他的足迹遍及世界主要学术中心。他先后受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法国里昂第三大学高级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研究员、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教授,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大陆人类学界良好的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而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重要学术带头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