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一中:爱与责任铺就成人成才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园18岁成人仪式 周舒艳 摄

    ■陈裕民

    对于刚刚入学不久的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高一学生李楠来讲,让他至今回味无穷的是入学第四周的中秋节。那是他离开父亲后第一次在外过中秋,然而,这个节日让单亲家庭的他感到格外温暖。他说:“在这里上学,我得到了缺失的母爱”。

    今年中秋之夜,校团委、学生会为高中部未能与家长团圆的120名住校生举行了中秋联欢晚会。除了月饼、水果等食品,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欢声笑语如同及时喜雨,滋润着住校生孤寂的心田。更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校长放弃了与家人的团圆的机会,也来到他们中间,并登台演唱,一曲《我的中国心》,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般的宽厚与慈爱。

    如果说中秋之夜是李楠离家后第一次为爱所感动,那么,刚进学校时的励志歌曲合唱比赛,则是他步入青年阶段的第一次淬火与加油。比赛中《从头再来》、《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水手》、《祝福祖国》等一首首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歌曲,点燃了他和同学们的青春激情。他说:“励志歌曲催我成长,我浑身充满了奋进的力量”。

    保山一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太保山下。这所始为“云南省立第六师范”的百年老校,成就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和著名交响乐青年指挥家李心草等知名校友,赢得了“天南学府”的美誉。多年的文化积淀,笃学、求真成为校园之魂。“成人成才,走向成功”是学校在新时代提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爱与责任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爱助人成人,责任则助人成才、走向成功。

    曾经荣获“省级三好学生”、目前正在省外重点大学就读的王绍军谈起他在保山一中的生活,最让他不能忘记的就是班主任杨竹青老师。王绍军曾经性格开朗、成绩优秀,但是进入高三以后却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为此,杨老师特地骑摩托车往返30多公里做家访,原来,高二下学期,他的父亲因犯罪而入狱,为了让孩子能专心读书,母亲一直想方设法瞒着他。可是最后,他不知是从哪里得知了这件事。眼看着高考日益临近,母亲忧心如焚、一筹莫展,不知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件事。返校后,杨老师立即找来了王绍军。他趴在桌子上哭了很久,什么都不说。杨老师耐心地劝慰开导他,并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有时间就将他领到家里,帮他补习功课,还一起登山、打篮球,帮他驱散心中的阴霾。眼看着王绍军的心情一天天变好,成绩又上去了,杨老师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目前,学校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具有爱与责任的教师队伍方面,又有了新的尝试。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一帮三”的挂钩结对活动,即每个教职工结对三名学生——一名优秀生、一名贫困生和一名后进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助学和帮扶措施:对优秀生强化训练、快马加鞭;对贫困生适时救助,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对后进生重在矫正不良的思想行为,教学上查漏补缺,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思想品德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活动中,年长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年轻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妹,用爱来培育爱,用心灵去感化心灵。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缩短了,情感更融洽了,学习生活中教学相长的事例比比皆是,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学生围着老师提问和谈笑风生的情景。

    校长孙正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和责任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校园里一个个师生间动人的故事,就是对校长之言的最好诠释。(作者系云南省保山日报主任编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