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出“文艺范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纪秀君

    《两只老虎》唱起来,人物雕塑引进来……在日前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讨会”上,记者发现,很多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注重结合学生和专业特点,教学方法具有浓厚的“文艺范儿”。

    因专业特点,艺术院校学生得经常“动手、动腿、动嗓子”,所以坐不住,且文化基础低于综合类大学学生,但他们又是在社会公德方面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潜在公众人物,因此,这些都对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艺术院校的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将红歌引入课程,在讲解重大史实和理论问题后,选择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加深学生理解。

    “《两只老虎》最早是法国儿歌,原名《雅克兄弟》,后流传到香港叫《打开蚊帐》,流传到大陆叫《两只老虎》,在国民革命北伐时期经人重新填词后成为中华民国代国歌。”北服思政课教师张红玲介绍说,学校目前已搜集了1000多首历史歌曲及大量视频资料,歌声飘扬的思政课堂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

    面对美术专业的艺术生,有的教师通过布置人物雕塑作业,引导学生去研究人物,继而了解那段历史。面对京剧专业的学生,有的教师引入《赵氏孤儿》等剧目,通过赏剧,让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等精神。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贵清听了教师们的创新做法后,在认可其探索的同时也提醒:“生动性和趣味性是为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而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为了生动而生动,如果丧失了理论性这一基础,就会沦为音乐会、故事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