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戴家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考试中心原主任) 马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报记者 易鑫 俞水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决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与人民需求,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决定》对其部署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什么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这一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怎样理解这句话?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将怎样落实?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

    为何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

    问:《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何在? 

    马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总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对我们的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意识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期盼并需要多样化、高质量、公平的教育教育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立德树人上,落实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落实到深入推进管办分离上。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问:我们注意到,《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有700多字,其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就有200多字,为什么会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戴家干: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学校选拔新生的主要路径,也是教育政策改革的重要参考,关系千万青年的成长和切身利益,也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抓手,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贡献,这无疑对素质教育的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这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成为改革关键环节的原因所在。

    马涛:教育改革进行到了今天,考试招生制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共识。教育规划纲要列出专章对此进行了阐述,纲要颁布之后,国家还专门成立了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是鉴于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决定》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

    问: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地都在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各种探索,本次改革可以说是在这些探索上的全面深化。请您结合我国近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谈一下这次改革与以往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深化”二字体现在哪里?改革的核心目标又是什么?

    戴家干:高考制度恢复30年多来,围绕考试招生所进行的改革从未间断,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年至1982年,教育部进行了动员部分省份在全国统考前举行“预选”,在一些重点高校试办民族班,允许高考向海外华侨、港澳台地区考生敞开大门,实行加分政策等探索。第二阶段为1983年至1990年,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推行标准化考试,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对高考进行改革等,对克服“片追”所导致的偏科现象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1997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考招生实行“双轨制”,向一部分学生收取学费,又于1997年将“双轨制”调整为“一轨制”,全面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并进行了实施“3+X”方案、增加春季高考、实施网上录取和“阳光工程”、部分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考试、16个省市分省命题、在全国施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等尝试。

    马涛:虽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没有间断过,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应试教育,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应对考试调整教学计划,将不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提前上完,以增加反复训练升学考试内容的时间。再比如一考定终身,对学生来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评价方式单一,没有自主权与选择权;呈现给上级招生学校的,也仅仅是分数,学生鲜活的成长过程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情况招生学校无从了解。有的高校招办主任开玩笑说,只要知道数字大小就可以去招生。

    因此,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阐述与以往不同,体现在不只是局部领域改革,而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深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在很多地方都有过探索,《决定》是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政策、定型为制度来进一步推进。改革不可能是闭门造车,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是要有实践基础的。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则是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怎样理解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问:袁贵仁部长指出,这一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一顶层设计的运行机制如何?怎样理解这将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马涛:《决定》指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样的运行机制,对考试招生的各个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招生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考试服务交给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改变目前考试和招生紧紧捆在一起的局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给学校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学校更大责任,学校要对选拔标准的科学性负责,同时在招生方式上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对其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研究命题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来研究考试,使专业测评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来保障教育公平,在招生程序上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招生规范有序,对入学机会少的区域、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参与监督,就是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都要放在阳光下,便于社会监督。

    之所以说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是因为这次改革纵向上涵盖了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横向上考虑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创造了条件,使考试招生从过去的偏重选拔淘汰向促进人人成才转变,不是单方面推进,而是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