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校园激荡生涟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来自全军政治指导员班的学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学唱“抗大校歌”,践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抗大精神。尹曦铭 供图

    ■通讯员 尹曦铭 曹祥

    十月秋阳,灿烂而沉稳。

    在延安革命烈士墓前,来自全军师旅政治部主任班学员、西藏高原的某部政治部主任屠大川动情地说道:“我在西藏工作已经20多个年头,曾经有一段时间感到自己奉献得已经够多了,该往内地交流了。现在对照革命先烈,我感到惭愧万分,先烈们为了人民利益不惜奉献生命,我在边疆吃点苦算个啥……”

    可以说,延安精神是西安政治学院办学育人的精神母体,也是培养全军优秀政工人才的精神富矿。该学院先后组织了500多批、15万名全军政工干部和各地省、市委党校老干部赴延安开展接“地气”革命传统教育,累计行程34万公里。学员发自内心的赞誉延安教学为“心灵之旅”、“铸魂之旅”。

    起航:到延安去传承延安精神

    关键词:延安教学 培养传人

    位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政治学院,不仅吸纳了古城浓郁的文化风韵和历史积淀,更秉承了红军学校、圣地延安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这所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军中党校”,坚持36年的创新与实践,开拓了一条文化铸魂的“红色之路”——全军“政工干部培训基地、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创新理论传播基地、军事文化宣传基地”。

    建院之初,首任校长陈赤虹和政委张鹤田,两个在“抗大”学习工作过的老战友,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建设怎样的政治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到延安去,培养延安精神的传人!并果断做出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新时期抗大”的奋斗目标。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在延安,学员们住在帐篷里、吃在山坡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延安精神。讲起当年的场景,首批学员、已经退休的张存禄教授激动不已:“大家把写好的诗歌贴在墙上,在窑洞前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地组织赛诗会。”

    “从那时起,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党委班子怎么调整,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始终没有断过线,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品牌。”该学院院长张本正如是说。

    延安教学的成功经验让学院尝到了甜头,也在领导心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在院内建一些适应政工教学需要的场馆,让学员在可看、可触中学习呢?”

    说干就干。该学院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建成了军事演练指挥中心、联合作战政治工作模拟训练中心、延安学研究所等33个教学设施。

    据统计,近年来,在这些特色场馆开展了300余批数万人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院长有话:36年间,学院党委开展延安教学的理念从未动摇,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学院逐渐形成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为内涵的“求是”文化,牢固确立“忠诚使命、求实力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培育“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院训精神,形成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院长系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张本正) 

    承载:艺术表现思辨有道

    关键词:载体多元 讲坛激荡

    近日,该学院大礼堂热闹非凡,以贯彻强军目标为主题的网上知识竞赛活动正在开展,来自全军各大单位1500余名学员参与其中,按大单位整合分组,17个考场同台竞答。

    在学院,精彩纷呈的校园网络,是学院贯彻强军目标使命的新兴载体。去年研发推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系统”,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先锋”,并作为全国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典型。与此同时,学院依托校园网络开展“秦岭”系列军政综合演练、“使命”系列网上对抗演练、“砺业”系列机关业务演练,使学员在信息化战场铸牢强军本领。

    学院还自主研发联合作战政治工作教学与演练系统、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模拟演练系统、军队保卫工作模拟教学系统等9个信息资源项目。今年,“军队党的建设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总部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

    大幕徐徐拉开,优美深情的《延安颂》乐曲响起……由20多名学员扮演的延安时期的农民、战士和学生,伫立在舞台中央,面朝背景幕上的巍巍宝塔山,缓缓地张开双臂。他们用虔诚的仰望,把一个民族对伟大延安精神的信仰和追寻,凝结在浓烈绚烂的诗意里……每学期末,学院大礼堂是最活跃的地方,该学院《延安颂》诗歌朗诵活动,已历经36年传承不衰。

    在每年延安教学之前,学院都会邀请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陕北歌王”王向荣,通过演绎陕北民歌的方式来开办讲座,用歌声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代学员与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历程、与陕北的黄土地及其民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学院独创的延安教学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学院不断拓展延安教学外延,采取发放“延安颂”系列文化图书、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书画摄影展、开展歌咏比赛以及筹建新校区主题群雕等形式凸显学院特色,举办“感动军营人物”颁奖典礼等活动,把传统精神、英模人物“编出来、演出来、唱出来”。

    学院紧扣时代脉搏,开辟出讲坛文化的“第二战场”,不断为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

    在学术报告厅与交流厅,各种思想交锋火花四射,成为学院思想争鸣的“论战台”。思想论坛、雁塔讲坛等挑起思想高地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军事法论坛、外军讲坛等将思辨不断引向专业学科领域;指导员论坛、博士论坛,为各层次学员提供不同“擂台”……

    政委有话:可以说,“土地与歌”讲座与延安现场教学以及由学员、教员、机关干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延安颂”大型诗歌朗诵会一起,滋养着一批批西政学子,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先锋”。而学院搭建起的形式简洁的讲坛与论坛,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望,更对强军目标等一大批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研究探讨,成为校园文化的又一抹亮色。(政委系西安政治学院政委薛保国)

    育才:紧随“学术报告”的脚步

    关键词:军魂文化 学术先导

    来自全军指导员班学员,新疆军区某团指导员祁松,毕业后很快成为部队骨干,先后两次在上级组织的政工比武中摘得桂冠,被表彰为“政治干部标兵”。在被问及成功原因之后回答说:“在西安政治学院扎扎实实的理论学习,为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理论教学是学院“军魂文化”的核心品牌,也是学院教书育人的特色“法宝”。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题目就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在学院“求是论坛”上,外聘专家陶克将军正在做“雷锋,永远的榜样”专题讲座,报告厅座无虚席。

    一位学员站起来提问:如何看待雷锋精神与时代内涵?陶克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一串串故事,一段段视频展现在大家面前。陶克把98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一个个重大事件,从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精彩的演讲引起雷鸣般的掌声。近年来,该学院根据新型政工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先后请了国内百余位一流学者、专家来学院讲学。

    为使报告会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同频共振,学院坚持每半年拟制学术报告会计划,先后邀请50多位院士、学者、艺术家等来学院举办报告会。此外,学院还利用自身师资优势,结合“名人学术报告”,举办“名师讲座”、“博士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学院还将学术报告录音整理成文字,编印成《学术报告》、《名家讲座》等册子发放到教职员工手中,使高品位、高规格的学术报告更具有教育启迪价值和学术生命力。

    主任有话:红色沃土育英才。近年来,西安政治学院先后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15万余名政工干部,近百位学员成长为将军,其中有40%以上的学员工作在西部边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英模”马玉革、“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政委张晓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这里诞生。数名毕业学员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军队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主任系西安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徐自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