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要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章凛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笔者对此甚为震动。看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在默默而又惊人地推进着。

    当前,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之后的下一步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一是要让科技更多地回归国际化的“同行评议”,特别是“小同行评议”。近年来,我国科技界不分专业领域绝对化追求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的趋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忽视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责任。当然,科学和技术基础研究依然需要以重要及有影响力的文章为主要指标,但是回归国际通行的“小同行评议”,即根据相关专业领域进行评估,更有助于学科发展的“再平衡”。

    二是要提倡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多元化分流,让科学、技术和产业化各得其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本质上要交给企业、市场来评价和激励。与此相关的,要相应减少行政操作,特别是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行政化的评价与评奖。其中与科学相关的,应该由同行认可和荣誉取代,与应用技术和产业化相关的,应该由企业、市场来给予评价和激励。

    多年来,一些管理部门似乎有个误解,认为自然科学可以讲基础研究,而工程科学要更多看产业化。这样的观点极其不利于工程科学家去解决国民经济中关于工程和应用的相关科学问题,导致我们的产业化工作很多时候只是对国外技术的简单模仿和“内销”包装。笔者呼吁,工程科学依然要回归科学,对产业化的评估则要回归市场。

    总的来说,减少对科技的行政干预,希望取消“重点学科”评审只是个开始。今后,除了享有声誉的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其他的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建议也逐步取消。让同行评议和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还科技界一个平静的书桌。当然,这不等于要取消国家级别的所有评价。比如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近年来声誉甚好、相对客观,并不断与时俱进,在目前我国具公信力的相关民间机构不多的“国情”下,应予保留。

    对于政府来说,回归监管的本质责任,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技创业是当务之急。

    科研的本质,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资助的,归根到底是要为提高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服务,为相关经济发展服务,而不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或为了纯粹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美国能够保持持久的强盛,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其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相应的新产业发展。而在这个知识经济体系中,政府发挥了三个关键性作用:将基础研究视为“科学资本”,对基础研究巨额投入;对知识产权进行严格保护,极大促进了民众的创业热情;对“start-ups”(科创企业)提供政府资金支持,为原创研究的产业化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我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力度已经比较大了。当前最关键的是促进知识的产业化,让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发展国家的知识经济。这需要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各级资金,支持微小科技企业发展。(作者系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教授,973首席科学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