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材“灰色利益链”刻不容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姜朝晖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某中学教师透露了一个奇闻。目前,广西所有中学英语教材仍配有磁带,一本“正规”高中英语教材售价为26.3元,是其他普通教材的4倍之多,价高的原因正是磁带“搭车收费”,仅此一项全省需增加几千万元教材费用。据了解,不仅是广西,在辽宁、江苏、上海等地英语教材销售也部分存在类似现象。

    “磁带”作为教材辅助资料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当前许多省份教材中仍然存在捆绑出售的现象,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究其根源,还在于教材出版采购中存在巨大的“灰色利益链”。

    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省份,绝大多数的教材采购都有固定的出版供应商,彼此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于出版商而言,垄断学生教材市场,是最丰厚的收入来源;而对采购方来说,在采购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索取回扣,或者获得其他不正当利益。

    笔者以为,打破教材出版采购“灰色利益链”刻不容缓。利益链的存在,主要源于采购人员的单一固化。通常采购人员把握教材采购的“财脉”,并深谙其中的利益窍门。某些采购人员不惜牺牲国家和学生的利益,从中谋取私利。如果多方参与,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既能够选择合适的教材,又能够有效防止其中的非法交易。

    劣质教材进入市场,教材资质审核部门也难辞其咎。如果让不合格的教材进入学校,发放到学生手上,那便是失职失察。因此,必须严格对学生教材资质进行把关。

    笔者认为,还应加大破除教材出版垄断的力度。出版行业垄断严重,有待于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总之,打破教材出版采购“灰色利益链”,不仅仅是有效防止教材出版采购中的贿赂腐败,也还涉及国家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问题,更能让学生拥有高质量的课本教材。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