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负担排名真实数据谈何容易

    ■李英锋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排名,把各地减负工作开展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等挂钩。

    课业负担排名必须以真实的课业负担调查数据作支撑,而获得真实的数据谈何容易?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是利益攸关方,让他们自己揭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教育部介入调查,其数据来源也不外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渠道,而调查如果依然奉行以问卷、报表、例行检查、表面调研、简单提问为主的模式,那么,得到的很可能只是表面的数据。作业都是教师布置的,教师哪能打自己的脸呢?而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指向性的引导、嘱咐或安排左右。至于家长,一方面,他们会抱怨作业的繁重,会心疼孩子,但另一方面,他们更担心作业量的“不足”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如此,教育部得到的很多数据恐怕都是违心的,都是被干预、修改、粉饰、隐瞒的,而基于不真实数据的课业负担排名也就失去了准确性和公平性。(作者系职员)

    教学更需“正高级”

    ■高秋霞

    中国教育报4月2日刊发的《“正高”利好夯实中小学人才“塔基”》一文,引发了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的热议。中小学教师也有了获评正高职称可能,可与大学教授平起平坐,这意味着对以通识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的进一步重视。这种教育观念上的进化是值得肯定的。

    但待遇的提高未必可以马上改变上述局面,但至少是改变的开始。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物质待遇及外界的职业评价都十分重要,职称的提升是对这两者的同时顾及。这一变化自然有利于吸引更多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才。

    小学不“小”,中学也未必就比大学“小”。改变把中小学仅仅作为为大学打基础的阶梯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通识教育模式,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础目标。所以,改变中小学教育的路还很长,单纯提升教师待遇仅是长征中的一步。教材的编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尤其是升学制度的改革都是这一变革中更加重要也更加实质性的步骤。我们期待他们的教学内容、教育实践也变成“正高级”。  (作者系华北油田第一中学教师)

    重点学科评选重在去利益化

    ■赵志轩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审批随着时间的推移饱受争议,过度受到行政干预,高校发展急功近利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发布,终于为多年来的讨论画上句号。

    重点学科审批评选在具体的实践与操作中乱象百出、备受诟病,那么,是不是引入第三方评选机制,就万事大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呢?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附着在重点学科审评选上的“利益牵绊”和“福利”太多。因为高校评上的重点学科越多,往往意味着国家对大学相关学科的投入越多,试问,在如此的政策导向与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即使引入第三方评选机制,难道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高校为了评选上重点学科,而转向对第三方评选机构大搞公关?答案显然不言而喻。

    故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杜绝重点学科审批评选的乱象,重在对重点学科审批评选去利益化,逐渐或完全剥离附着在重点学科审批评选上的各种“利益牵绊”和“福利”。只有如此,高校才会在重点学科审批评选上,逐渐淡定而理性起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整治教育“三乱”必须重拳出击

    ■欧阳志

    据媒体报道,乌鲁木齐市某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外补课,当地教育局获知信息后高度重视,责成学校退还所有补课费。

    教育“三乱”(乱办班、乱推销、乱补课)一直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整治教育“三乱”工作看来不是一件易事。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教育“三乱”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出接着一出,究其实质无非是一个“利”字。大小的学校敢顶风违纪,无不是冲着利益而去,所以要整治教育“三乱”,还得从破除利益关系着手。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是引发教育“三乱”的一个潜在原因。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今年两会上就有很多的代表、委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真诚地希望国家能够接受代表、委员的提议,为切实解决教师待遇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杜绝教育“三乱”奠定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幸事。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学校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大学如何涵养学气     下一篇:数字资源润泽山区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