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纯粹的人 跨越万里的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方芳生前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在距法国万里之遥的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林浪苗寨,法国友人方芳和她的继任者们已经在这里进行了16年的爱心接力。共募集到资金3000多万元,累计扶助了广西融水、三江和贵州从江3个县10多个乡镇190多个村屯的8600多名贫困学生。

    ■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龙涛

    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倾力支持中国失学儿童上学的法国公益友人方芳,并引用法国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指出,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

    3月28日上午,在距法国万里之遥的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林浪苗寨,两位外国人士在一名当地人的带领下,来到寨里的小学,带着不久前募集到的50多个书包和70多份画笔画纸,分别送给学前班和五、六年级的孩子。像这样援助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故事,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已经上演了16年。援助活动的最初发起人,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已故法国公益友人方芳。

    帮失学女童解决入学问题

    方芳原名Francoisegrenot—Wang,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女子,中学毕业后,她进入巴黎第七大学学习中文,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她进入巴黎一个国际旅行社当导游,1989年开始带旅游团来中国,每年都有半年多的时间在中国度过,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嫁给了一个中国人,给自己起了这个漂亮的中文名字——方芳。

    1996年,无国界医生组织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大年、拱洞等边远苗乡设立医疗点。方芳参加了活动,第一次来到融水大年乡。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大苗山风情深深吸引着这位浪漫的法国女士。

    “这正是我要寻找的地方!”方芳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

    回到桂林后,方芳辞掉了导游工作,带上行李再次来到大年乡,担任起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法国部医疗点的汉语翻译。

    有一次,在木业村通往乡政府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挑粪下地的女孩。方芳忙上前问:“怎么不去读书?”小女孩低下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早就不读了。”“为什么不读?”方芳关切地问。“家里没钱。”女孩的声音更小了……

    在大年乡居住后,方芳得知还有很多女童因为家庭贫困上不了学。于是,她用一周时间,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徒步行走于林姑、高僚、牙腊等10多个村完小和教学点,收集了132个失学或濒临失学女童的档案。

    几个月后,方芳离开了无国界医生组织,离开了大年乡。但是,大苗山的失学女童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牵挂。

    随后,她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寄来1万多元,帮助这些女童走进课堂。从此,开启了方芳倾尽一生的助学长征。

    倾尽一生的助学路

    1998年,方芳在法国巴黎创办了中国色彩协会,协会后来成为法国最大的专门资助中国女童的民间组织。

    2001年,方芳决定在大年乡定居下来,设立中国色彩协会大年办公室,聘请当地4名青年专门做扶助贫困少儿上学的工作。

    在乡村的日子里,方芳脚穿解放鞋、身着苗衣裳,俨然一位地道的苗家人。她徒步走遍了融水、三江及相邻的贵州从江县,走进每一个贫困家庭,为一个个贫困女童拍照留影。方芳一直靠步行穿梭于大苗山的村村寨寨,每年都要穿烂四五双解放鞋。

    几年时间里,她学会了苗语、侗话,基本上能用中国的这两个少数民族语言与当地的山民们进行交流。

    “您不是我的亲妈妈,但您比我的亲妈妈还亲!”大年乡大年村扣寨屯一位小朋友说。

    在几年间,方芳走遍了融水大年乡、拱洞乡、良寨乡、洪水乡,三江富禄乡及贵州从江县西山镇6个乡镇的山间小路。

    这些女童的相片通过她的手,飞向大山外面的千家万户。很快,一笔笔善款雪片般飞来,一个个贫困女童走进课堂。

    为争取更多人对苗山孩子的支持,她把自己苦心经营的中国色彩协会变为贫困女童资助网。数以千计的国际友人加入她扶助贫困儿童的工作中来,数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女童得到帮助,一栋栋教学楼和宿舍拔地而起。

    然而,不幸的是,2008年12月,方芳在融水的家中因火灾不幸离开了人世。

    接下方芳助学的“接力棒”

    正当很多人认为方芳的助学活动也将随着她的离去而“沉睡”时,29岁的法国姑娘玛琳来到大年乡,她自告奋勇接下方芳助学的“接力棒”。

    玛琳很快就融入了苗族的生活,她喜欢穿“解放鞋”和苗布裤子,喜欢吃当地的苗菜。除每年回法国过圣诞节一次,不时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筹集资金外,玛琳大部分时间行走在大苗山深处的山道上,在广西和贵州的苗家侗寨走访,确认贫困学生,并及时把来自异国等的资金和物品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在大苗山,玛琳一待就是3年。2012年11月,28岁的瑞士人梁定远从法国来到大苗山接替玛琳。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梁定远和他的团队除完成了确认贫困学生、安排助学金发放等工作外,还建起了一批球场和宿舍,并为一些学校援助了课桌椅。

    但由于家庭原因,梁定远将于今年6月离任。他难过地说:“即使离开,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

    今年34岁的诺亚,将是梁定远的继任者。诺亚今年3月8日来到大年乡,她计划利用两个月的时间熟悉工作流程,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诺亚很快感受到了大苗山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好客,并被这种热情所感染,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我期待着尽快进入角色!”诺亚说。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通过中国色彩协会的努力,共有以法国为主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人,以及一些公司和基金会加入助学行列,募集到资金3000多万元,累计扶助了广西融水、三江和贵州从江3个县10多个乡镇190多个村屯的8600多名贫困生入学,并建起了80多座教学楼和宿舍。

    法国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在大苗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