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八成人不识施一公的“正常与不正常”

    4月5日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高亚洲

    日前,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然而据央视调查,近八成公众不知道施一公是谁。与明星八卦相比,科学领域的新闻确实没有明显的围观价值,科学家长年坐冷板凳也不足为奇。从科学研究的热性来看,可能恰恰是这种“不为人知”成就了科研成果的“悄然生长”。然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当我们屡屡提及“创新型国家”,表现出对“中国制造”的焦虑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科普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如何真正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寻得真经呢?

    【点评】施一公在学界算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但跟同为清华人的奶茶妹妹一比,只能让人感叹在媒体的狂欢中,施一公也就是个“人名”。眼球决定经济利益,让媒体和国人轻易倒向了八卦一边。“八成不识施一公”的尴尬现实,提示媒体反思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提示所有的教育者反思教育的社会责任。

    学位遭疑的副校长何妨大方认错

    4月6日 北京青年报 作者:姜兆尹

    浙大副校长吴平简历中的“IRRI博士”虽然表述不规范,但性质并不十分严重。被举报后,吴平本人和浙大如果实事求是地把事情说清楚,承认表述不规范,再大大方方地向举报者表示感谢,并向举报者和公众表示歉意,他们必将获得举报者和公众的谅解。苟能如此,由于勇于认错改错,态度端正坦诚,他们还将获得更多人的尊重,更可以因为举报者和被举报者积极负责的良性互动,成为妥善处理学术不规范事件的一个典范。

    【点评】相比于查清学术成果不端的费时费力,查清学位真伪可谓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了。然而偏偏在学位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曝出问题。虽然此次事件只是由表述不规范引起,不涉及造假,但也希望大学和学者能引以为鉴,为构建规范诚信的学术环境而不懈努力。

    “外挂”兴趣班实乃侵权共谋 

    4月4日 羊城晚报 作者:唐螂

    当前,一些校外教育机构把触角伸进校园,利用校园对家长的组织力来聚集人气,宣讲其兴趣班的种种好处,从而达成卖教材拉学员的目的。尽管事涉此道的学校、幼儿园及外挂教育机构,信誓旦旦强调是不收费和“公益的”,但是,这类活动的本质,都是押上教育机构的信用。没有学校的参与和组织,这类活动是根本无法实施的,而又正是学校和幼儿园提供了时间空间和人力的成本,这类活动也才得以连绵不绝推行。这种对家长和学生赤裸裸的侵权行为,不仅具有欺骗性,而且缺乏透明和监督,天然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点评】各类违规兴趣班屡屡变着戏法在校园中出现,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二字作祟。一纸禁令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但真要有效治理,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打击力度,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监督。

    (本期点评: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