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惠寒”情不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11年,东吴大学学生利用课余在苏州面向寒门子弟创办了一所惠寒小学,从此,“惠寒”成为苏州大学百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师生公益活动最有号召力的品牌。“接力惠寒行动”成为该校学子践行爱心行动的口号。

    ■本报记者 李功毅 唐景莉 李薇薇 通讯员 丁姗

    走进苏州大学校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的前身——东吴大学时期的老式建筑虽历经百年,仍然完好。灰白色拱形老校门前的两侧立柱上,书写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让人肃然起敬。

    在苏州大学,师生都对一个温暖而寓意深刻的名字——“惠寒”耳熟能详。1911年,东吴大学学生利用课余在苏州为寒门子弟创办了一所惠寒小学,从此,“惠寒”成为学校百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师生公益活动最有号召力的品牌。截至目前,“惠寒基金”募集各类爱心捐赠款140余万元,14所“惠寒”分校分布西藏、江西、贵州等地,在苏州的多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立了教学点,1000余名贫困学生受到奖励和资助……据统计,苏州大学参与“惠寒”各类活动的学生达5.1万余人次,“接力惠寒行动”成为该校学子践行爱心行动的口号。

    良田沃土 萌发新苗

    一次平常的宿舍卧谈会牵出一场延续至今的爱心接力。

    苏州大学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邹红军对那次卧谈会记忆犹新。“晚上在宿舍和黄灿泽学长说起医学部学生去贵州支教很有意义,就想着我们也组织团队选择一个贫困地区支教、支医。”很快,卧谈会上的想法被付诸行动,经过多方联系,他们选择了安徽金寨县沙河乡。2008年国庆期间,邹红军和同学到沙河乡联系落实支教学校,3天他们跑了乡里近10所学校。

    2009年暑期,这支名为“医行大别山”的支教团队开始了首次支教之行,同行的5人中除一名女生来自商学院外,其余都是医学部学生。如今,支教队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医行大别山”行动不仅延续下来,而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全校学生积极申请加入的公益团队。

    医学部学生潘晓宇两次参与“惠寒”支教活动,分别前往贵州和安徽山区。为了建立和完善当地的贫困生数据库,做好帮扶前期工作,潘晓宇和队员们在支教之余挨家挨户走访学校推荐的贫困生家庭,经常要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到达。

    “有的孩子家里的木板墙还漏风,一下雨屋顶就漏个没完,如果没人帮一把,家长和孩子肯定就会有弃学的想法。”返校后,潘晓宇就活动在宣讲“惠寒”精神和文化的小分队里。

    “我们把在贵州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放给同学看,告诉大家‘惠寒’行动能改变什么。”潘晓宇说,这种宣讲方式很有效,现在只要推广“惠寒”行动,总能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这也让支教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暑期。

    两年前,“苏州大学惠寒学校总校”正式成立。学校发出号召,每人每月省下两元钱,建立“惠寒”基金,建设“惠寒”实体分校和“惠寒”社区学校,为各分校建设“惠寒书屋”、提供奖学金、开展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生及苏州周边的农民工子弟成长成才。

    心中有情义 “遇寒”则行动

    城市边缘,大山深处,都有“惠寒”的足迹。

    湖南省桑植县谷罗山中心完小现在是苏州大学惠寒学校第四所分校,它们为何相隔千里结缘?这要追溯到17年前。当时,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惠德在湖南开会,会上偶遇正在谷罗山乡挂职的湖南师大学生处教师,徐惠德从交谈中得知谷罗山中心完小办学困难,急需帮助,于是组织了一批教师到当地看看。

    时任苏州大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的王苏光至今记得:“学生的凳子就是石头,桌子就是在两块大石头上架一块木板。”离开谷罗山时,团队里所有教师的口袋里只剩下了返程火车票。从此,苏州大学教师就开始定点资助那里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灾使桑植县城被淹达7个小时,位于大山深处的谷罗山中心完小被冲毁……经过紧急开会研究,苏州大学发动全校教师募捐,为谷罗山完小重建家园。同年9月10日,全校3400多名教师积极响应,捐出每人50元的教师节慰问金共计20万元。第二天,王苏光带着捐款和一车救灾物资,日夜兼程赶赴谷罗山。

    4个月后,一幢总面积850多平方米、贴着瓷砖的三层综合教学楼拔地而起。校长谭贤鄂说:“这是全乡最好的房子。”谷罗山中心完小也挂牌为“苏州大学谷罗山希望小学”,王苏光被聘为名誉校长。

    “我们去就是为了给当地带去实际的帮助。”王苏光说。谷罗山完小师资匮乏,苏州大学教师像接力赛般地去了一批又一批,利用暑期给孩子们上课,同时开展教师培训;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天文望远镜这些教学仪器,被一次次肩挑背扛地带进大山;12名谷罗山完小的年轻教师在苏州大学的牵线下,分批来到数千里之外的苏州,进入当地的学校进修……就这样,谷罗山完小成为了湖南省示范学校。

    17年来,苏州大学教师和谷罗山完小的贫困生帮扶结对,资助该校9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60多人读完高中、16人读完大学。

    惠寒精神41年情未了

    在苏州大学,流传着“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的动人故事。

    从一次散步时的偶遇,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退休教师张寿华开始了17年的坚守。一名考取原苏州医学院的贫困女生与临行的父亲告别,因为经济拮据,父亲在返程的两天旅途中没为自己留一分钱。懂事的女儿掏出不多的几张钞票一定要父亲带上,父亲又把钱放到女儿的口袋里。看到这幕心酸的场景,张寿华心中涌起帮困助学念头。

    为了将有限的资助用于最需要的寒门学子,张寿华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学校的食堂里,暗暗观察学生用餐情况,时间长了,学生和食堂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向他反映贫困生情况。

    “张老师,我以前不认识你,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情况的?”一名苏北的贫困生,接过钱和衣服时,既激动又难以相信。“我已在食堂和宿舍区观察你好久了。孩子,你真不容易,我会帮你的。”张寿华的话语温暖如春。

    至善的诚心感动人间。从普通工薪阶层到私营业主,从个人到单位,近百位资助者加入帮困助学的行列。17年间,张寿华先后为450多名贫困生募得助学善款400余万元。如今,“一帮一”助学活动在苏州大学已成为帮扶贫困生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都有30名左右新生获得社会各方的资助。

    退休教师金长福、沈慧廉夫妇连续5年默默资助医学部贫困学子周蓦。每学期初,他们都会往周蓦的银行卡里打入1000元以供她学习和生活之用。虽然在一个城市生活,但周蓦却从没见过他们。“孩子自尊心强,我们不想给他带去任何压力和负担。”金长福说。

    时光荏苒。1911年,在苏州老城十梓街望星桥边,一所名为“惠寒小学”的公益全日制义务小学悄然成立。“惠寒”,取“嘉惠寒门学子”之意。该学校由东吴大学学生自发创办,教职员工全部由东吴大学学生在课余义务担任,办学款也全部由大学生募集而来,苏州地区的众多贫寒子弟因此获得学习的机会。勤俭办学41年后,“惠寒小学”从成立之初的42名学员发展到270多人。1952年,转为公办的完全小学,后又与苏州钟楼小学合并。

    “中国古代就有‘义学’的传统,东吴大学学子的义举为贫困阶层开辟了求知大道,体现了先辈们的社会责任感。‘惠寒’精神一直在苏州大学得以传承和延续。”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