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武汉模式”的成功之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98年,武汉市率先“吃螃蟹”,尝试由教育部门主办夏令营活动。经过17年的探索,夏令营武汉实践模式已趋于成熟,中央与省市媒体相继报道,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由教育部门主办、专业旅行社承办、学校全力配合的武汉市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已发展成武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课堂”。

    夏令营作为户外活动,要想不偏离其本质,并做出教育的特色,必须有相关教育部门的担纲。在各地夏令营偃旗息鼓的时候,“武汉模式”得以成功,关键在于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力主导和积极监管。

    敢为人先,顶住压力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式

    17年前的一天,时任武汉市领导接到了一封家长来信,希望举办夏令营,缓解家长带孩子的压力,同时充实学生的暑假“真空期”。

    然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武汉市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和风险。武汉市教育工委领导回忆:“当时有四个方面让我们非常为难,一是组织规模化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工作战线长、地域跨度大、安全隐患多;二是中小学生营员尚属未成年人,且大多从未离开父母独立远行,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责任风险大;三是涉及向学生收费,可能触碰社会敏感点,引发难以预料的非议甚至投诉;四是全国还没有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举办规模化夏令营活动的先例,无可借鉴的现成经验。这些难题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形成的压力都是巨大的。”

    他进一步介绍,当时武汉市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深思熟虑后,基于多方面考量,还是决定要挑战困难,直面风险,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担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党和政府对夏令营活动的关心和支持,国家早前文件已经有明确要求:‘要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

    靳雁认为,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还需要一种教育形式对前两者进行有效补充,而夏令营无疑提供了类似的平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接触实际、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此外,让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生活游学,又是许多家长的希望。而由教育部门主办则更令家长放心,这是回应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自此,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的武汉市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走出了17年的特色之路。

    其实,早前已经有多地举办过夏令营,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其间安全责任事故更让很多举办者噤若寒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全国夏令营万马齐喑的时候,武汉市举办夏令营,可谓是敢为人先,是一种寻求教育途径多元化的探索,展示了办好教育为学生服务的作风和担当。”但挑战风险需要勇气,更要扎实作为,破解难题。武汉市教育部门凭着智慧、勇气和汗水,顶着压力,走出了17年的平安旅程。

    机制督导,确保安全状态永远可控

    武汉市教育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武汉市夏令营活动中心”负责领导、统筹活动开展。2014年,武汉市勤工俭学管理处取代原夏令营活动中心管理夏令营工作。两者前后相继,为夏令营的正常运转持续护航。

    有了最高的指挥机构,只是解决了“硬件”的问题。武汉市教育部门转而从“软件”上着手,制定了夏令营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我们将平安、快乐、知识定为夏令营的总目标,平安是我们追求的第一目标。”武汉市教育部门领导说。她强调,平安的含义是立体的,包括孩子从出门到夏令营活动结束,再回到家里的全过程。

    为了确保安全状态永远可控,武汉市教育部门事无巨细,全方位指导夏令营开展。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他们总结优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流程,其中包含验收安全工作的标准和机制,以及细化了的监管人员的工作职责。

    一是不断探索夏令营模式。从1998年首办官方夏令营开始,武汉市教育部门就对夏令营的举办方式不停探索,对比教育部门单独办与教育部门和旅行社合作办的成效,教育部门感到应由“专业人来办专业事”,并最终确立了教育部门主办、旅行社承办、家长自愿选择的夏令营模式。教育部门引导、管理,旅行社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熟悉教育规律,理解教育精神。

    二是从法律层面强化承办单位的安全责任。教育部门要求承办单位向夏令营活动中心呈交《夏令营承办承诺书》,明确承办的工作目标和安全责任,接受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与自愿参加活动的家长签订夏令营专用合同,明确彼此法律关系,承担监护责任;为所有参加夏令营的师生投保。

    同时,建立安全风险责任的分担机制。一方面,武汉市夏令营活动中心联合旅行社、交通保险等部门形成协作共同体,以发挥旅游、交通、保险、景区等多方面优势。

    另一方面,在夏令营执行过程中实行分段安全责任制。旅行社须全面落实其承诺的所有事项,并全面统筹协调孩子们从出门到回家全过程中的一切事宜;汽车出租公司负责保证车辆质量和游营期间孩子们的乘车安全;景区确保景点安全防范和所提供的游览路线的安全性,孩子游览期间须安排熟悉景点概况的工作人员陪同;住宿旅店保证安检、消防、卫生安全。责任段内的事故各负其责。

    三是强化安全防控的制度保障。除了一系列常规制度,教育部门指导承办单位——武汉学知旅国际旅行社出台了2个专用合同(协议)和5个标准。该公司董事长祝胜华介绍,一切工作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对于夏令营路线,旅行社和教育局验收后达标的就合作,不达标的坚决不合作。

    按照“精、细、实”的要求,夏令营活动中的每一条线路都经过了细心的实地调研、评估和验收,只有教育部门、旅行社、家长和学校代表都通过的线路才得以推广执行;所有辅导员、带队老师、营地工作人员、安全员上岗前接受专业专项培训;汽车均选自当地一流的租赁公司,学生乘坐的每一辆大巴都经过精心筛选,车龄全部在3年以内,且一月一次全面检修,能让师生感到舒心放心。

    武汉市教育部门以严谨的安全督导和管控机制,保障了武汉夏令营活动17年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管理有序,打造规范化教育新品牌

    夏令营是收费活动,比较敏感,如何有效调控,保证夏令营的规范,并将其打造成新的教育品牌呢?

    作为主办部门,武汉市教育部门对此始终强调和坚持的是“自愿自费”原则。在夏令营文件中明确规定:“夏令营活动必须坚持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填写《武汉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申请表》及家长签字同意、承办单位直接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门要求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费用自理,要求承办单位对夏令营活动的价格在学校进行公示;凡事都需要做到有理有据,公开透明”。

    这种透明度在夏令营活动的宣传产品上可见一斑,宣传单上有明码实价的收费标准,并以清晰的文字告知家长:“夏令营是一项收费的校外教育活动,它应该是量力而行并坚持自愿原则的消费行为,请做出理性选择。”

    学知旅国际旅行社董事长祝胜华透露,承办单位只被允许到各个报名点负责签订合同、协议书,收费以及开出收费证明,而学校不得收取或代收任何费用,他们旅行社也禁止额外收费。“教育部门的文件明确规定:带队老师及领队所需费用应从参加夏令营活动学校的公用经费中支出。”在祝胜华看来,“此举既打消了家长的顾虑,同时也让带队老师的身份和职责更加清晰,明确了他们是学校派出的工作人员的身份,这样教师的个人角色、职责才会更加明确”。

    在过去16届夏令营活动过程中,相关部门也接到过关于佣金和回扣的质疑。武汉市夏令营活动中心及承办单位多次接受纪检部门、信访部门、工商税务及新闻媒体的调查和了解,最终均得到客观公正的认定与评价,也用事实证明了武汉夏令营在这方面是经得起考验的。经武汉市物价部门和监察部门反馈,近几年来相关的质疑与投诉明显减少。

    在2013年4月25日武汉市政府部门召开的夏令营“武汉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市监察部门及物价部门均表示对夏令营坚持“自愿自费”原则的肯定,并强调,不应该因为有少数不同声音就动摇夏令营工作理念。他们指出“老百姓的质疑反倒应该成为工作的动力,认真对待投诉收费等问题,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做好公示,就一定能更好地打造这一教育品牌”。

    当地教育部门还拨专款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贫困家庭孩子举办免费夏令营。“让流动的花朵也能快乐地游学,这是武汉夏令营的一大亮点。”一位武汉市领导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武汉夏令营逐渐成了一大教育品牌,家长越来越信任,对中小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青山区钢城十七小学一名教师反映:“现在不需要作动员,孩子们都主动报名,还有些家长很早就在询问夏令营的消息。”

    潜移默化,在体验中实现夏令营的育人功能

    做夏令营,它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一直是武汉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指出,“当前学校教育偏向应试;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过于被溺爱,孩子的体艺、休闲处于空白;外部环境功利浮躁,未成年人的人格、文明和理性亟待加强。这些不足正是夏令营的生存价值所在。但商业化的功利套路是不可取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他分析,“武汉模式”成功的关键节点正是突出了夏令营的教育意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