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中国人自己的心灵鸡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意林》公益行之走进西藏

    意林体,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500字以内的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小故事。“意林体”一词起源于中国励志刊物代表的《意林》杂志,《意林》曾被誉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心灵读本”之一,阅读起来轻松愉快,让人产生顿悟感,对学习、生活具有启示意义;故事的题材丰富多样,或来源于名人经历,或来源于身边小事,看似随手拈来却拥有无穷妙趣。

    鸡汤,代表着营养与美味。心灵鸡汤,便是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纠正“三观”的语言智慧。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形势下,每个中国人都需要阅读充满知识、感情和正能量的心灵鸡汤读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

    “意林体”是一种文化现象,解读它的过程就如同慢火熬制心灵鸡汤,一锅中国人自己的心灵鸡汤。

    一本绿色封面的刊物,现如今已经成为学生、老师、家长心中炙手可热的心灵智慧读本,它被授予“学生课外阅读首选杂志”、“中国十大流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等荣誉称号,这就是《意林》,它制造了“意林体”现象,并逐步“风靡”全国,也在用“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渗入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要解析“意林体”,自然要从源头——《意林》开始。

    服务学生,“励志”为王

    敢拼才会赢,敢舍才能得,《意林》胜出的关键就在此。在《意林》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关键定位。第一个定位决定于2003年创刊时:做中国最具正能量和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意林》杂志社社长杜务先生说:“正是因为我们敢于砍掉相当一批读者,直接定位为‘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把励志内容作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做精做好。在当时并没有哪家同类杂志敢于这样尝试,担心一旦把自己限定在某个领域白白丢掉市场份额不说,很可能不成功就是死。”市场证明,正因为《意林》敢于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大胆地自贴“励志”标签,新颖的“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使得厌弃无聊和同质化的读者眼前一亮,迅速在综合类人文期刊中站稳脚跟。2013年,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主办的报刊评选活动中,《意林》入选“全国百强报刊”,正式拉开了综合文摘类杂志市场差异化经营的新序幕。

    从2003年到2013年,对传统媒体来说,是甜蜜和痛苦交织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有很多刊物和《意林》一样获得了蓬勃生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很快,传统媒体就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有相当一批大家都熟悉的杂志陆续停刊。“在这种危机和挑战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意林怎样才能应对这场冲击,怎样才能在新媒体浪潮中仍然蓬勃如初。于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主要读者群和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升学压力,学习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也正因如此,这是一个阅读诉求无法被新媒体完全占领的领域,而《意林》的生机就在这里。”杜务说。

    自去年开始,《意林》的市场定位和内容选取都有所调整。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学生杂志”之一、“学生课外阅读首选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看意林 作文好 读名校”、“好看的绿皮杂志”,清晰地展示出了《意林》的再一次取舍。这一次大胆尝试再次缩小了自己的主要读者群,在中学生领域里做到专精,更加强调内容的实用,语言风格更加贴近青春。可以说,《意林》是学生学习的“写作好帮手”,是中学生最爱的文摘杂志之一。事实证明,这次定位是又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同类期刊发行量集体唱衰的大环境下,相反,《意林》的发行量仍然保持着较快速增长。

    把公益当事业,传递正能量

    《意林》自创刊以来,长期秉持“励志、感动、启迪、提升”的办刊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领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建立合乎时代精神的“励志文化”作为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投身公益,并把公益活动当作事业来经营,好的文章加上十足的行动组成了最充满智慧的正能量。既对社会负责,也对读者负责。

    2014年,意林集团参与了由国家教育部门发起的“心系滇西,情聚宁洱”的爱心捐赠活动,为云南省宁洱县中小学图书馆共捐赠价值人民币14.5万元的青少年读物;2013年发起的“意林漂流书屋”活动将免费的《意林》系列杂志送入了万千学生的手中;2012年起至今,以“梦想于心,励志于行”为主题的意林励志公益校园演讲活动走访全国300多所学校,约20万名学生现场感受到了意林带去的正能量和感动。

    湖北省监利一中的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读者来信说:“每当我丧失信心的时候,就会拿出《意林》读上几篇文章,读完了,我仿佛就成了《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对学习和生活又重新充满了激情和斗志。”广州读者胡静来信说:“《意林》刊登的人物文章很激励人,或许我不会像他们那样成功,但至少我学到了他们奋斗的品质。”

    著名作家毕淑敏赞扬“《意林》是一本温暖洁净的刊物。它能让你变得热情和智慧,还有仁慈和感恩”。

    《意林》不仅为人们讲述积极向上的小故事,坚持面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也逐渐成为了诸多读者依赖的精神导师,架设起一座由爱心铺就的虹桥。

    以人为本

    培育“三观正”的优秀国人

    《意林》讲述的是奋斗拼搏的正能量人物,传递的是一种在生活中含泪奔跑的乐观人生态度。学生看《意林》,看到的是人性初心的美好和纯良,看到的是古今中外的美德和文明,一篇篇短小精炼的故事让他们对人生对社会进行正向深刻的思考。读《意林》已经代表着一种品位和修养,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理解、阅读视野延展,起到升华点睛的作用。

    2014年高考刚刚落幕,众所周知,高考教育界的一项盛举,是国人迈入高级学府的一项重要测评。随着高考语文改革,语文高考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为什么高考如此重视语文?为什么我们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

    语文教育高考中被寄予了传承中国文化的伟大使命。学语文,学的是儒家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学的是与人为善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养成的是健康的性格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的是文明、良好的素质素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人,语文教育居功至伟。高考对于语文的考核实际上就是对作文能力的一种测试,是检测一个人文学素养、思想品德和个人能力的缩影。

    著名作家、学者梁晓声对《意林》更是钟爱有加,他说:“《意林》是我向我的学生们推荐的为数不多的期刊之一,也是我的案头读物和枕旁读物之一。对于我和我的学生们来说,《意林》乃是品质的欣赏教材,习写的引导教材。它影响我的学生们,由自娱式写作,转向意义写作的方向,并提升他们将文章写出意韵的能力。故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对《意林》心怀感激的读者……”

    湖南省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陈军认为:写作文,不仅要振聋发聩,而且要给人以力量、以信心,那么,文章的结尾就应该是瞻望光明的结尾,这正好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民族心理。素材的使用最好“古今中外”一应俱全,体现广泛性和典型性。平时学习可注意多积累一些《意林》等文学文摘刊物、作文素材刊物,最好是选取能催人泪下的人事,从情感上征服读者。

    在北京潞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丽君看来,广泛占有材料,有效梳理材料,形成自己独有的新颖、深刻、真挚、昂扬的小小“资料库”,以备选材立意越发丰富的作文写作之需,不仅能够为学生写作提供灵感和鲜明思路,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颇为重要。

    张丽君还认为,要做学习的有心人。语文课本名篇选自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饱含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人文精华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品位,如果能够将课文名篇中所蕴含的思想光辉与当前社会人生相结合加以阐发,自然更会博得欣赏和厚爱。然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仍然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无暇广泛阅读或无心对所学课本加以重视。高中阶段课业繁重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除了日常学习之外实在无暇他顾的话,不妨选一两种既能开阔视野、提升品位,又能滋养心灵、砥情励志的读物,既能弥补写作材料之不足,又能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当前很受高中生欢迎的《意林》系列刊物,就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意林体”现象的产生无疑是顺应中国人生活和灵魂需求的产物,它象征着社会在向着人文关怀方面的进步,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意林》杂志作为中国励志刊物领航者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永远保持着新鲜度的心灵鸡汤,是治愈青春伤感和现代人心灵隐痛的“心灵暖鸡汤”,是伴随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的正能量,让“意林体”真真切切走进国人的生活,扩展学生阅读视野与提升学生发散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意林体”的本质意义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