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办学 促内涵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职业学校,今年迎来了建校50周年;这同时又是一所年轻的高职学院,从2007年创办高职至今,仅仅只有七年光景。但就是这短短的七年,她从“小马”成长为高职领域的“黑马”,现在已出落成一匹“骏马”。

    她,就是坐落于湖北黄石白马山下、磁湖岸边的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起源于1964年创办的湖北省工业厅第二技术工人学校。1999年更名为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经历2003年的四所中职学校重组合并,规模和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成功申办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2011年迎来了第一届高职毕业生并顺利通过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项目建设验收;今年5月经省政府部门批准、国家教育部门备案,成功更名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一路驰骋,留下串串清脆的马蹄声。在职教领域,这匹骏马以昂扬的斗志、矫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双主体办学促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以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和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四种层次并举的办学格局,为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和区域经济的风起云涌,学院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主动适应中部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主动服务“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黄石战略,主动对接黄石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相继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启动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四个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初步建立了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相适应,以“机电类”特色专业群为重点、其他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形成了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交通运输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根据市场需求,学院已设置了34个相应的招生专业。“专业建设怎么发展,关键要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院教务处处长周静表示。

    引、聘、训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内涵建设,师资为先。今年初,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发布招聘3名辅导员的信息,当天便吸引了100多名硕士毕业生报名,激烈的竞争一时成为当地热点话题。近几年来,该院以每年20多人的力度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才,“人才强校,人才引进是第一步。”该院人事处长奚亚洲说。目前,该院拥有专兼职教师3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89人。

    该院还从当地各企业中聘请了一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先后与200多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也带来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使学校第一时间捕捉市场信息和前沿资讯。近几年来,该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2%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的奥秘就是因为学院能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确保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做事,能创造效益。       

    在把社会资源引进到校园的同时,该院积极将校园扩展到社会:学院建立了专任教师每年都必须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近几年,先后选派100多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或参加相关工种培训,57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9名骨干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如今该院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0%。

    积极完善实训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实训”与“实验”,虽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该院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将校内实训设备与现代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对接,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的能力。

    学院以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为目标,按照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增强实训功能的原则,建立了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PLC实训基地、单片机实训基地、传感器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室等51个校内实训基地,并拥有52个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先进,配置合理。学院不是工厂,但一些用于实训的设备配置比工厂更加先进,不少设备达到了当地一流水平。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毕业生一走出校园,一进入企业,就成了训练有素的“熟手”,避免了一般院校学生所需要的适应期。每年毕业季,大量企业涌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招兵买马”,即便是在2013年的“史上难就业季”,学子们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也被各大企业一抢而空。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宽敞明亮的国家汽车实训基地,30名学生围坐在教师面前,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气氛严谨而活泼,这是该院交通工程系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同学正在上课。“从这学期开始,上课真得很不一样了。”学生李佳琪说。其实,从创办高职的第一天起,该院就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市场急需、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该院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学院不断适应市场,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有机融合,实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改变了过去单个课程要讲半天的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如今,该院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上和企业相同,8点20分打卡上课,12点下课,“就像企业的员工上下班一样。”2011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游浩如此形容他如今的读书生活。

    该院的中德诺浩订单班采用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采用30人小班授课;所有的专业课都在实训室里学习;课堂采用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习方面,与传统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实习安排不同,中德诺浩的学生,不再是到汽车车间进行机械的、单一的实习,而是全部安排到德系汽车为主的高端汽车品牌4S店。“教学不再仅仅受限于课本知识,而更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和要求。”汽车工程系主任王青云介绍道。开放的教学设计,扩大了该院的发展舞台,将学生知识的养成与社会对高职生的需要进行了“无缝对接”。

    推进合作办学,实现共赢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行“双主体办学”。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座谈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精英到校兼职等多种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开发数十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数十本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同时,学院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按企业用人要求,制定订单培养计划,开办企业订单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将“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2011年,学院与武汉中软慧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相关的电子类专业开设了3G移动商务、3G移动通信工程和移动通信与嵌入式等3个专业的订单班;2012年,与沪士电子公司联合开办订单班……学院还先后与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吉利集团、人本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新冶钢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均取得良好成效。

    2013年上半年,学院按照“共享共赢、示范带动、突出重点”的原则,牵头组建了黄石职教集团,共有62家企业、职业学校参与。集团的成立,搭建起了黄石市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的新平台,推进了黄石中、高职院校与本地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破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新的探索。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学院内涵发展

    2013年新学期开学时,该院统一发放了校园一卡通,其右上角多印了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通过二维码上携带的加密学号,就能自动登录学校数字校园手机门户,查看学校和个人各种信息。任课教师每上一次课,都要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上网,班主任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班级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依据。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请假缺课了,也不用着急,登录学生门户,可以上网查看老师的课件。该院教学平台上拥有几十门课程教学资源,既有教学动画演示,也有教师视频讲座。

    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学院个性化应用要求较强的特点,该院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目前该院所应用的系统中自主研发部分多达50%以上,即使是外购进来的系统,他们也都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改造,做到“为我所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