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的特色创新与突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园全景——校门

    承办2013年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工学交替——企业教学现场

    企业调研

    生产性实训

    职教集团成立大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始建于1956年的川北教育学院和1917年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机电工程学校联合组建而成,具有近60年高职、近百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是四川省政府部门主办,省教育部门直管的地处非中心城市的综合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优秀院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虽直属于四川省教育部门主管,却位于四川省二级城市——遂宁市;虽具百年办学历史,但仍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是典型的非中心、非行业、非属地主管的“三非”学校。学院与占全国高职院校70%比例的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一样,面临着地域偏狭、经济欠发达、需求不旺、资源匮乏、观念不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大等共同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开展校企行业合作,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造亮点特色和品牌,走好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学院面前不可回避、必须解答的重大基本问题。

    “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院党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反必有正,有非必有是;有劣会有优,有难就有破。于是,学院借助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机,直面“三非”现状,在建设中,通过“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如何认识对待“三非”现状,找准着力点,是“三非”院校寻求突破的前提和关键。针对“三非”困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在制约中寻求突破”的思路,仔细分析所处坐标位置,寻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院虽地处非中心二级城市,却是拥有380万人口的地级市仅有的一所高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高校人才、智力需求迫切,遂宁市政府部门已将学院纳入“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郑重承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把学院作为遂宁市打造“西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学院所在地——遂宁市,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被誉为“成渝后花园”、“桥头堡”、“中转站”,是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未来10年,遂宁将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建设,全力实施“7+3产业规划”等发展战略,加速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具有遂宁特点的现代产业高地,加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交通便捷,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拥有国家电子产品检测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以及明星电力、沱牌酒业等7家上市公司。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检测、现代物流、绿色食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据此,学院认为,虽地处非中心城市,却具有“仅有的高校”、“省市共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院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省市共建作为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确立了“立足遂宁,面向川渝,服务全国,建成川东北地区适应社会多层面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定位,探索创建了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开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变劣势为优势,变崎岖为坦途,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认清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找到了路径。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

    “三非”高职院校,因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对象少,范围窄;非行业办学,专业与行业融合建设不紧密,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非属地主管,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联系难度大,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打破制约“三非”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找准突破点。突破点在哪里?突破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校企融合互通发展平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321工程”为抓手,以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办学环境。一是以政校行业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与船山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组建了校地行企合作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以校企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跨区与四川省资阳市南骏汽车集团等组建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遂宁市政府部门领导小组下设董事会形式,联合市内旅游、文化、新闻等行业企业,组建了政行企校、校地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三个学院”。二是以产教联融合,政行企校合作共建董事会的形式,与市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教集团”。三是以园院行企合作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学院以“321工程”为平台,以遂宁市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321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效应,通过探索创新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企合作、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平台内“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变无行业背景为“多元融合,资源共享”,变无区位优势为“凝聚合力,共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考察调研,组织汇集行业企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在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同时,在中高职衔接试点、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保险等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遂宁市地方政府把学院的建设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和遂宁中国西部现代职教基地、遂宁市科教园区、遂宁市“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第一方阵,自始至终把学院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资源储备库,构建遂宁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单位,为学院新校区建设划拨土地1000余亩,减免土地征用费1.6亿元,支持学院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签订“1+6”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并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充分凸显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特殊地位作用,为学院发展建设创设了新路径,创辟了新天地,对非中心城市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质量,创特色铸品牌,在学院党委看来,这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通过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素质、质量”“三元合一”承载点,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依托“321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进一步实践并深化了“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合作育人、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共育”,加深了校企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推行“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了企业联系,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了“一主线,双参与,三层次,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与对口行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数控专业与行企共建“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通过模式创新,四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品牌基本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行企、服务产业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政校行企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省内新兴龙头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产教联合、集团化办学的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成为校际融通、“一体化”办学的标兵专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