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能力培养 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

    体育馆·艺术楼

    初夏的南阳师范学院,绿树成荫,花儿飘香。身穿学士服的毕业生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不时按下手中的快门,留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也到了关键时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南阳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学校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之一、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高校之一。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教育空间、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荣杰介绍了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的缘由。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培养质量

    南阳师范学院院长王利亚说:“南阳师范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为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该校提出了“5E+2C”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5E”代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种能力的培养,“2C”代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种素养的养成,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动态过程。为贯彻落实“5E+2C”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上设置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模块、科学素养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等教学模块和平台。

    此外,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南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该校与北京尚观科技集团合作,实施了“电子类专业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班”建设项目和定向培养工程,建立“2.5+1.5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互派导师培训,并以培训成绩直接置换学校学分。学生在大四期间由北京尚观科技集团统一推荐安排到相关企业带薪实习一年,并签订“双保就业协议”,保证就业、保证底薪。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沿阵地。南阳师范学院自2011年全面启动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立项建设《PBL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等23个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分别在《大学物理》等23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探究式、任务驱动式、问题引导式、讨论互动式、参与式等六类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同时,为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该校每年拿出近20万元组织开展教学优秀奖、教学新秀奖评选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课堂教学学习交流平台,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观摩,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南阳师范学院以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整合办学资源,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工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多方面开展改革与内涵建设。截至目前,该校已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培育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2位,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同时,学校每年也投入大量经费立项建设一大批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有效加强了该校本科教学内涵建设。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南阳师范学院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活力。近两年,学校新增设了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统计学、新闻学、材料学等专业,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拓展教育空间 优化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南阳师范学院在做好“第一课堂”的同时,还积极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紧紧围绕“求科学真知,树文明新风,增强综合素质”主题,积极开展了卧龙文化艺术节、“卧龙欢歌”周末文化广场、社团文化月、专场音乐会、名家画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张衡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比赛、形象设计大赛、模拟法庭、双语朗诵比赛、师范生技能竞赛等竞赛活动,以及南水北调区域经济论坛、张仲景医药文化研讨、汉文化研讨、诸葛亮文化研讨等地方文化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使广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在河南省第12、13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该校共荣获一等奖41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28项。在2014年“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该校推荐的13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金奖1项。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南阳师范学院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自2010年启动“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训练项目(SPCP)”立项建设工程以来,累计立项1600项,参与学生达8000余人,学校投入扶持资金达96万元。自2012年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来,共获立项目165项,参与学生达1150余人,学校投入扶持资金165万元。学生开发的《士兵突击》、《开心辞典之智力大挑战》等软件作品,2012年获得了第五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软件园杯“TD技术应用”银奖,2013年获得国家文化部门、南京市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首届应用游戏大赛游戏类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学生的研究成果《自发光灯泡的研究与制备》获得国家二等奖,《钼尾矿制生态地砖》、《利用建筑垃圾制无机保温建材》、《用可再生生物质催化餐饮业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获得国家三等奖。学生开发的基于ipad的点餐系统,被一家餐饮企业以10万元价格买走。学生制作的“全国第七届农运会动漫宣传片”被农运会组委会指定为仅有的动漫宣传片。

    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就业力的核心。南阳师范学院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11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该校的岗位对接培训主要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即:“确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选定对接培训课程内容和标准——编写教材——建立培训师资队伍并选择教法——建立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办理《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该校已有16个学院开展了岗位对接培训,共开发培训岗位62个,累计培训的学生数14800余人,编写系列教材《走向职业生涯》10部,约180万字,编写《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专著1部,25万字。《中国教育报》对学校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情况进行了报道,称该校的做法是“给毕业生一把就业的‘金钥匙’”。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对接培训教学观摩会”,推广了该校的这一经验。该成果2014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加强服务指导 提升就业能力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南阳师范学院探索实施了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即开展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和三个层面的就业教育。三个阶段就业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低年级学生有目标——开展职业规划训练;第二阶段,三年级学生有技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第三阶段,四年级学生有求职经验——开展就业技巧训练。三阶段职业训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求职本领,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三个方面的就业教育分别是:就业理念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该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该校学生岳川涵,在由30万名学生参加的“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被评为“全省大学生十大职业规划之星”,并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优秀奖。

    为了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南阳师范学院每年都制定详实的市场开拓计划,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积极与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中国移动南阳分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23个“青年创业基地”。与南阳市高新区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学校按每500名毕业生一个就业基地的标准建立校级大型实习就业基地,各学院按每200名毕业生一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标准建立院(系)级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立大型跨专业就业基地10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60个,与6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学校就业平台可以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是毕业生人数的10多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