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国际化的表现方式,来推广我们的文化和故事,而不是用完全自我的,或者是只能自己读懂的方式。

    ■本报实习生 余灵

    近日,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的“文化‘走出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凝聚与国际传播路径”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的众多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论坛主题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以全球化的视角思考新问题,发展新观点。

    在“中国文化的定位及市场竞争力”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提出,我们做文化研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爱用一种文化的框架去套一个地域的文化现象,比如提到美国人,他们经常会想到的是个人主义,说中国人则往往是集体主义,在跨文化研究里,用一种模式的概念来讨论文化经常会有很多问题。他认为对文化的判断有时不能仅用一种模式或框架去套,要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和好莱坞《星球大战》的制片人讨论电影时,他讲的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他说,电影最重要的是讲好一个好故事,否则,题材再好,讲述方式不好、不适当,反而无法让人相信、确认、认同。我想到中国的很多电影或故事,题材都非常好,但是有的在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阻碍了我们的对外传播。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国际化的表现方式,来推广我们的文化和故事,而不是用完全自我的,或者是只能自己读懂的方式。”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则表示,讲故事要记住三个要素:第一,讲什么故事;第二,怎么讲;第三,对谁讲,听故事的对象是谁非常重要。比如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目前中国节目出口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部分国家的重要产品。这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在国际上有一定传播力。马润生呼吁所有的艺术家,不管是创作历史题材还是近代或当代题材的作品时,都要掌握运用历史但不被历史所运用的美学原则,要赋予所有的题材以时代精神,要有当代价值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小观大,以小推大,一定要从很小的方面开始讲中国故事,明确为谁讲,讲的时候不能对牛弹琴,在讲的过程中要有特点,以点带面。”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亚太研究主任王蓉蓉如是说。关于怎么表达自己,她进一步提到,要有真实性,用心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而不是讲空洞的口号,口号是完全没有用的。她希望学生能够给自己多留下一些埋头创作的时间,因为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太多的垃圾,失去了反思的时间,也就失去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要让自己的文化多样化,把亮点讲出来,为自己讲,用心讲,这是最主要的。”

    据悉,本次论坛是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主题为“文化走出去”的国际论坛。该研究院由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任院长,以传统文化和传播学作为学科的两大依托,以传播的方式激活中国传统中的民族文化基因,结合国际化的传播要求与首善之都向国际世界都市提升的目标,完成拓展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的研究任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