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一部清华体育传奇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58年秋,马约翰在清华大学西体操场辅导学生。

1959年5月,北京高校排球冠军赛上清华大学女排夺冠后合影。

1959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与优秀运动员座谈后合影。

     编者按:

    今天,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报将全程关注和报道赛事及各项活动,同时在三版推出“阳光运动 健康成长——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特别报道”特刊,讲述历史上我国学校体育界有影响的人物的故事,展示当代活力园丁的风采,介绍各地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高毅哲

    在学生面前,他永远同一身装扮示人。

    不分寒暑,他一年四季穿一件白衬衫,领口打着黑领结,下身穿条白色的灯笼裤和半腿袜,脚上则是一双牛皮鞋。只有在极冷的时候,他才套件毛背心或者毛外套。

    他鹤发童颜,脸上泛着红光,声若洪钟,在大礼堂讲话从来不用扩音器。他鲜明的个性同他的衣着一样,给无数清华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代代清华学子眼里,他就是健康的化身。

    他在清华大学工作52载。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体育,成为清华园最与众不同的标志之一。他主导建立的清华校园体育体系,使一个个羸弱的身躯变得壮实强健。无数学子凭借在清华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强健体魄,满怀壮志,为国家的富强日夜奋战。以他为代表的清华体育文化,浓缩为一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他的塑像和朱自清、吴晗、闻一多一起,成为清华大学迄今仅有的四座室外塑像。他不是竞技体育的专业教练,然而在清华学子眼里,他在体育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他是马约翰,中国体育教育的一代宗师。

    不愿成天坐着不动

    出生于1882年的马约翰,少年时脑后还留有一条辫子。传说中,年轻时的马约翰全速奔跑,辫子可以水平于地面。虽然他无数的学生中,没有人亲眼看到过这一情景,但这一说法依然口口相传。

    学生们有相信的理由。当他年过七旬时,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做起示范动作来,一板一眼。1958年,马约翰虽已76岁,仍和学校土木系的中年教授麦叔良合作,轻松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并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创下了轰动一时的纪录。毛泽东对他有一句评价:“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当时,无数人向他询问健康的秘诀。马约翰的回答是,没有秘诀,就在于是否能坚持锻炼。

    马约翰的故乡,是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鼓浪屿如今闻名天下,当时却是一个孤零零的海岛。在那里生长的孩子们,上学的机会很少。马约翰也不例外,在他迈入学校大门以前,连“体育”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然而,海岛优美的自然环境却给马约翰和玩伴们提供了天然的游乐场。他们常常在山上跑、跳、爬树和钻山洞,去海滩玩水和捉鱼虾,直到天黑才回家。这养成了马约翰热爱自然、喜爱锻炼的习惯。

    由于家境贫寒,直到13岁,马约翰才开始上学。不同于海岛玩伴的活泼,同学们个个文质彬彬,这给马约翰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让他更难忘的,还是他们的苍白脸色和学校体育设施的空白,他说:“最难过的是左看右看全是些房子,连一点草地也没有。”在这种环境下,马约翰想尽了办法来锻炼,没法跑跳,他便跳凳子跳木桩,“总之我是不愿意成天坐着不动的”。

    “不愿意成天坐着不动”,这可谓马约翰的体育人生最生动的写照。他在清华所住的庭院就是他每日早晚锻炼、琢磨技艺的园地。他终生恪守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先做一套徒手操,再练几路太极拳或太极剑。上午课间操时到体育馆练臂力,下午4点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锻炼并进行指导,夜晚临睡前还要散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持续的锻炼使马约翰拥有强健的体魄。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还是坚持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工作2小时,假日骑自行车远游香山,姿势标准的俯卧撑也可以连续做40个,甚至到了老年,他还可以和年轻人一争高下。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田端智回忆,马约翰70多岁时,外出骑车常遇到年轻人超车,每每这时,马约翰决不示弱,一定要与年轻人在公路上赛车,直到超过为止。后来大家熟悉了马约翰的脾气,再看到他在前头骑车,都只是在后面跟着,以免他骑快车摔伤。

    他的“跑楼梯”之举也为清华学生们所津津乐道。马约翰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开全国人代会,他不能再像平时一样运动,就利用会议休息的短暂时间,在人民大会堂“跑楼梯”。他从一楼快速跑到二楼,又从二楼跑到三楼,再跑下来,来回数次。许多代表不明真相,都不知他在干什么。每每这时,70多岁的马约翰便兴致勃勃,邀请别人跟他比赛,却没有一个人敢跟他比试比试。

    正是有了马约翰这样鲜活的榜样,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清华的体育干部会上,面对已经76岁高龄却依然面红身健的马约翰,向全校师生提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1964年1月,在庆祝马约翰服务清华50年的大会上,蒋南翔正式发出号召:“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像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

    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它走出清华,走向大江南北,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强身健体、建设国家的时代激励。

    “动!动!动!”

    即便已经过去60多年,1958届动力机械系毕业生俞国宁依然清晰地记得马约翰给新生做报告时的场景。

    当时清华大学的新生入校,第一节课就是由马约翰在大礼堂给大家做报告。马约翰声音洪亮,不用扩音器,就能传遍整个礼堂。他演讲起来气势激昂,眼睛炯炯有神,而更让俞国宁和同学们难忘的,是他举起紧握成拳的双手,大声呼喊:“要运动!动是健康的泉源!动!动!动!”

    “动!动!动!”这几乎已经成了马约翰标志性的语言。不仅在入学第一课上,每天下午4点之后,学生们在大操场上活动锻炼,马约翰总是站在跑道边,不停地给学生们加油鼓劲:“动!动!动!”每每这时,俞国宁便备受激励,加速奔跑。

    “操场边鼓掌叫喊的马约翰”成为清华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自马约翰1914年来到清华任职以后,这一幕就几乎天天上演。也就是在这样的叫喊中,由马约翰主导建立的清华体育教育体系从弱到强,日臻完善,历久弥新。

    1911年,建校当年,清华即着手成立体育协会和各种以西式体育训练为主的体育代表队,比如足球队、篮球队等。时任清华副校长周诒春还发起“强迫运动”,即每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到5点,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到操场锻炼。

    然而,尽管“强迫运动”小有名气,此时的清华校园体育教育却还未成体系,较为松散。学生在锻炼时间自由活动,并无老师带领。有的学生不爱运动,便带着书躲到角落里,也无人监管。连续两任来自美国的体育部主任并未认真履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直到马约翰在1920年执掌体育部,系统性的清华体育教育才算完全建立。马约翰在《我在清华教体育》一文中写道:“关于清华体育的普及,是由我提倡起来的……清华体育的一些器械,固然绝大多数都是从美国买来的,但是训练方法,如几百套的徒手操,拉力器的练法,田径球类的练法,各种矫正体格的方法,洗澡怎么洗法,以及体能的测验方法等,都是我创造的,不是从美国搬来的。一开始就有计划安排,建立了制度,如检查身体‘五项运动’,都是我弄出来的……”

    马约翰的体育教育有鲜明的特色,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求提高”。

    为了普及体育运动,他每天早晨亲自带着全体学生做团体操,配以音乐,和现在的广播操颇有几分相似。他还鼓励和组织指导学生们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如球类、田径、游泳等。他将每天下午4点之后的锻炼制度化,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奔向体育馆、大操场,各取所好进行活动。他则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不是为了记名字、给处分,而是找到那些躲起来的学生,督促他们锻炼身体。

    正因为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马约翰的体育教学才取得巨大成就。马约翰的体育教学模式犹如“金字塔”一般,塔底越大,塔尖越高。在普及的基础上,他创造了田径、球类的训练方法和体能测量法等,为提高竞技水平打下基础。

    俞国宁入选校中长跑队后,每天都要晨练,下午课后则是正规训练。教练带着队员们做准备活动、体能练习、400米和800米强化训练、测成绩,一套完整的训练需要两个小时,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学校还为运动员单设伙食,这成为很多学生羡慕的事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