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虚设的密码防不了志愿“被篡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志愿被修改,到底是因为个人泄密,还是因为全校考生在设定密码时就已集体“被泄密”了?

    ■顾骏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高考考生梁继鹏发微博称,自己被新疆石河子大学录取了,但他并未报考这所学校,也不曾同意志愿调剂,因此怀疑志愿被人篡改。而且,从平遥县招办查到的高考志愿来看,他的8个志愿学校中竟有5个不是他原先报考的。更蹊跷的是,梁同学向公安部门报案后,遭到县、省两级公安和招生办相互“踢皮球”。直到他把有关信息上网发布之后,事情才有了转机,省招办查到网上修改梁同学高考志愿的IP地址,尽管仍需“保密”,但平遥县公安局毕竟已经立案,这件本来并不复杂的案子有望很快水落石出。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在表示“会密切关注此事”的同时,仍不忘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网上登录密码”。言下之意,梁同学志愿被篡改还是因为自己“管理不善”。

    按照2014年山西考生填报志愿指南规定,考生可在规定的网上填报志愿时段内对已填报的志愿进行修改,只要有登录密码,就能重新登录,有两次修改机会。登录密码由考生自行设置、自行保管,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无权更改,因此,招考部门是无法擅改学生所报志愿的。可据梁同学说,在高考报名时,“校长让我们把密码统一设置为‘hce+生日的月日4位数字’,说是怕我们忘了密码。”由别人规定学生怎么设置密码,而且用的是学生档案中的现成信息,这样的密码对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校来说,可有任何保密作用?为怕遗忘而让密码形同虚设,岂非本末倒置?梁同学的志愿被修改,到底是因为他个人泄密,还是因为全校考生在设定密码时就已集体“被泄密”了?

    因为调查尚未结束,梁同学的记忆也可能出错,现在就断言修改志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够严谨。但在IP地址已被查到,且仍需“保密”的背景下,人们会忍不住由学校规定的毫无保密功能的“密码”设定办法,开始种种猜想。

    众所周知,银行一直提醒客户“不要使用出生年月日等数字”作为银行卡密码,因为容易泄密,尤其是在把身份证和银行卡放在一起的时候。学校有关负责人自己在银行办业务时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可为什么却要求全校考生集体出错?学校这样规定,会不会是为了留下不经考生同意直接“遥控”其高考志愿的“后门”?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那岂不等于说,在这个学校里,学生的考试结果、高考升学率已经凌驾于基本的法律法规及道德伦理底线之上。

    当下国人谈及中国教育之时,多有不满,尤其对教育改革步子太慢多有啧言。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但未能抓住要害:中国教育改革,首先要改变的不是课程改革,不是教学改革,也不是高考改革,而是改变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改变有权力的、强势的学校任意侵犯弱势的学生合法权利的状态。不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其他改革都可能“换汤不换药”。这同不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就无法消除“择校热”、“天价学区房”、“奥数热”等现象,完全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