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有助于遏制教育“抢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零起点教学”更深层次的寓意是要发挥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转变包括家长、学校和教师在内的全社会的教育观念。

    ■汪明

    近日,钱江晚报以“零起点教学,家长怎么看?”为题进行了调查。“多学点总是好的”等认识在家长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对已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学校调查也发现,一个班30个学生没有一个零起点。由此看来,推进“零起点教学”,不论是在家长认识层面还是学校操作层面,仍然面临一定困扰,但就此对改革失去信心大可不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零起点教学”的不断推进,其正面导向作用将会逐步显现,对此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

    作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上海、太原、成都、杭州和宁波等地都在积极推进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从表面看,这一举措是出于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考虑,而其更深层次的寓意是要发挥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转变包括家长、学校和教师在内的全社会的教育观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培养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推进“零起点教学”,旨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推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多学点总是好的”,实际是家长对一直以来小学一年级“高起点教学”的一种主动应对,也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对于学龄前孩子,家长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培养,其中的认识误区和观念偏差仍然非常突出。随着“零起点教学”的不断推进,原先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否科学,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势必会引发家长的反思。

    推进“零起点教学”,旨在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把小学的学科内容简单下移到幼儿园,让孩子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随着“零起点教学”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将会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推进“零起点教学”,需要以相关的制度规定为基础。如果幼升小仍然设有入学门槛,入学后还要分班,而入学和分班又都是通过考试或各种变相考试来进行,再怎么强调“零起点教学”,家长也不会甘于让孩子“零起点”。因此,推进“零起点教学”,严格执行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小学分重点班、非重点班至关重要,即便是民办小学组织的“入学面谈”,也应当禁止各种类型的学科测试。

    推进“零起点教学”,需要以相应的监管措施为保障。将“零起点教学”落实到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之中,关键是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不随意拔高标准,不随意加快进度。面对眼下“抢跑”学生众多的现实,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能够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零起点”学生?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对此加强监管必不可少。

    推进“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入学之前“零准备”,而是要避免学龄前孩子提前进入到以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它与一直以来强调的幼小衔接并不矛盾。而幼小衔接应当重点关注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衔接值得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内容衔接显然不是幼小衔接的应有之义。(作者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