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教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训练间隙,胡坚(左一)登上坦克与士兵交谈。资料图片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训练系教授胡坚,从教35年,始终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深入部队谋兵论战,在“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的对接融合中,想打仗、谋打仗、教打仗、练打仗,被学员和部队官兵亲切地誉为“打仗教授”。

    ■本报记者 沈大雷

    “瞧,这枚盾形臂章上两栖机步师的图案多么庄严威武”,“这枚镌刻在水晶牌上的臂章,是参加特种兵演习的纪念”……

    不久前,记者走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训练系教授胡坚的办公室,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珍藏在书柜里的100多个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演习臂章和胸牌。这一个个独特而别致的“小物件”,记录着胡坚几十年来在部队演训场一路走来的串串脚印,也记载着他走进部队、融入实践、教战为战的成长路径。

    从教35年,胡坚始终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深入部队谋兵论战,在“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的对接融合中,想打仗、谋打仗、教打仗、练打仗,被学员和部队官兵亲切地誉为“打仗教授”。今年教师节,他作为军队代表,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到作战部队‘接地气’,回到讲台才‘有底气’”

    作为一名军事院校教员,能让课堂透着“硝烟味”,胡坚有着自己的“秘诀”:“正是到作战部队‘接地气’的经历,才让回到讲台的我‘有底气’。”

    走进部队的最初想法,其实源自讲台的困惑。那时,胡坚已在院校工作多年,课堂教学与部队实践的脱节让他陷入了“本领恐慌”:“院校本该引领部队发展,为何却总是滞后于部队?”

    “‘庄稼人看天,打鱼人看潮’。教员看什么?部队是训练改革的发源地和方向标,贴近部队就贴近了战场、贴近了前沿。”胡坚果断走出课堂、走进部队。

    演习部队千里机动,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战法;我军两栖装备列装下海,他冒着危险和官兵一起编波抢滩,摸索登陆突击新战法;为体会复杂电磁特殊环境,他在高温中昼夜连续守候在电台车里感受和观察电磁变化……近20年来,他东赴舟山、西进高原、南下西沙、北上草原,每年都要拿出百余天到一线部队调研,足迹几乎走遍我军主要作战部队和各大训练基地。

    一次次的零距离参与,一次次的全身心投入,让胡坚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路径、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有了更为深刻的洞悉把握。

    当把来自部队一线的“活水”融入教案后,胡坚的课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员们聚精会神、争相提问,就连他的选修课、讲座课也座无虚席,他因此成为学院最受欢迎的名师之一。“‘打仗教授’的讲座一定要去听,他的讲座绝对能让你开窍……”私底下,“打仗教授”的名头在学员之间渐渐传开了。

    “我教他们学会打仗,是为了让他们活着回家”

    对讲台,胡坚既有挚爱与享受,更有敬畏与责任。1979年,在与老山前线官兵的交流中,一位毕业学员信中的两句话,胡坚至今记忆犹新:“很多在学校学到的技战术在战场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没学好,很后悔”、“如果能活着回来,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学”。

    时隔30余年,胡坚仍坚持认为,学员的这两句话,既是他多年来坚守讲台、执教为战的一个动因,更是让他始终把解读制胜之道作为一门科学去探索。“讲课是个良心活。我送他们走上战场,不能让他们倒在战场上;我教他们学会打仗,是为了让他们活着回家!”

    作为全军军事训练专家,胡坚始终紧盯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潜心战法创新、锐意训法改革、探求制胜机理。近年来,他先后参与总部筹划决策20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军重大课题20多项,他牵头完成的《陆军军事训练指导法》,与我军第七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配套使用,在全军部队大量使用、影响广泛。

    “没有充满激情的状态,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员感到味同嚼蜡”,讲台上的胡坚从不看讲稿,总是激情四射,就像在进行一场激情洋溢的战场演讲,或是一次热血澎湃的战斗动员。

    然而,谁也不知道,激情四射的胡坚患有严重的腰椎疾病,连走路都困难,领导和同事们劝他休息治疗,但他却以“教学计划就是法规”、“调课太复杂”为由婉拒,有几次竟然是打了封闭针后走上讲台的。

    “平时真‘冒汗’,战时才会少冒‘虚汗’”

    演习场上的胡坚,似乎特别爱“较真”。在他眼里,部队演练来不得半点马虎、讲不得半点颜面,“平时加大风险,战时就能减少危险;平时真‘冒汗’,战时才会少冒‘虚汗’”。

    2012年10月,学院首次担负全军依托院校组织部队首长机关指挥对抗演练任务。指挥对抗演练如期拉开帷幕,首场演练的“红军”师长怎么也没想到:演练开始不到10分钟,自己的一个师前进指挥所、两个团基本指挥所竟然被“蓝军”端掉了!

    “红军”师长气呼呼地找导演部“理论”。“演习命令一旦下达,作战双方的对抗就已开始,敌人哪会按照你的套路、等你摆好了阵式再开战?”胡坚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就是我们认识的胡坚,他这种求真求实的训练作风,我们早已领教过了!”带部队参加指挥对抗演练的某集团军领导说。原来,几年前胡坚应邀去该集团军指导对抗演习,他发现演习设计仍有“剧本”痕迹,一开始便较上了劲,他提出要加强作战设计,从实战角度设计战场情况,逼着部队打条令上找不到的仗,打对方意想不到的仗,打实验室模拟不出来的仗。

    大校军衔、全军优秀教师、总参军事训练专家、四次荣立三等功……胡坚如今拥有诸多骄人的头衔和荣誉,但年近六旬的他仍坚守讲台,每年累计上课300余个课时,讲台上的他依旧声如洪钟,站如青松。每次下部队,他的两个习惯依旧不变:钻帐篷、进坑道与官兵“聊天”,在部队战地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磨砺军人血性;进史馆、去荣誉连队,在前辈和先烈的英雄事迹中纯正军人基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