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戏剧,不如说是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在排练话剧《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戏文专业大四学生,此剧本是她的学年论文。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犹如一股春风,让广大高校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正能量满满,绽放着激情和憧憬。

    文艺最能引领时代风气,高校亦是领风气之先。当二者相遇,会催发什么化学反应?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作为培育深化改革弄潮儿的摇篮,高校应该用怎样的文艺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校文艺创作者、走近一个大学生剧社、走近一所高校的文艺活动现场,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思索,展望大学文艺生机勃发的未来。

    校园戏痴黄岳杰

    直到杭州师范大学的流霞剧社成立的1987年,老黄的校园戏剧已孤独地支撑了近10年。老黄自嘲:这是一个人的舞台,一个人的战斗。尽管无人问津,他仍自得其乐。他就是浙江校园戏剧界几乎无人不知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黄岳杰,他是校园戏剧27年耕耘者,人称“校园莎士比亚”,学生称他老黄。流霞的意义,既有对学生们“一届届地来,一届届地走,带着光,映照天空,虽然短暂,却极尽美丽”的赞许,也有对“校园内应该有温润灵魂的东西在弥漫”这种境界的期待。 

    他主持的校园戏剧活动和“北极星”诗歌朗诵活动时间都超过了20年,数以千计学生参与。他创作的戏剧《虚拟爱情》曾获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二等奖和创作奖,大型话剧《西泠守望》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 

    本文特邀文学评论家夏烈与黄岳杰就大学文艺创作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

    对话嘉宾

    黄岳杰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特聘教授

    夏烈 国家一级作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守望27年

    如何看待这场长达27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校园文化守望现象?

    夏烈:这只有一种可能:信仰。你曾给毕业生赠言:“教文学而不爱文学,就好比做牧师而不信上帝。牧师的职业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饭碗,教师也是。”事实上,每个能够令人反复记起、学习、敬佩的人,都存在这样一个信仰内核或者说人格结构,是富有理想主义的信仰使得现实中的任何一件工作变得动人且有象征意味。

    黄岳杰:我们做戏剧的最终目标,与其说是戏剧,还不如说是教育。戏剧因为入门的门槛低,亲和性强,能为更多人喜爱。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肯靠近它,它必然会使人发生一些可喜的改变。这是我的校园理想主义的一部分,用舞台延续课堂,以戏剧拓展教育。做一件喜欢的事再累也不会觉得苦,更不会因此放弃。

    有风文艺来

    文艺是风,观风知世。有怎样的文艺,社会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就是“风”化。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文艺之于校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黄岳杰:校园戏剧对杭师大的意义是传承了百年的美育传统,使得李叔同、丰子恺等前辈们的美育理想在今日校园还能有具体可感的形式。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它使得众多原先与戏剧无缘的学生接触了戏剧,感受了它的魅力。很多人因为参与流霞剧社的演出,或观看流霞剧社的话剧,成了坚定的戏剧爱好者。我们用戏剧教会了他们热爱与忠诚。而在接触戏剧的过程中修补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缺损的能力,比如,当众表达思想的能力、肢体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体悟力、内省力、爱的能力,等等,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养成的基本素质。

    夏烈:是的,大学依然不仅是知识养成所,更是精神养成所、灵魂养成所、趣味养成所。今天的大学如果仅仅注重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就会沦落成纯科研业绩点的计算模式,如此,就远离了大学的本意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表明大学在启迪和塑造人的过程中要充分思考文艺的作用、文艺的创作实践。

    创作不妥协

    受社会不良之风影响,当代大学文艺创新动能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学校园需要通过真、善、美来引领师生精神生活,通过深入社会,关注现实来形成好题材,这样的创作态度与创作底气,时刻都来不得妥协。

    黄岳杰:校园戏剧就应该表达校园人应有的价值操守和审美立场,表达校园人的思考深度。这几年,校园中的确流行一种快餐式的文化,要热闹,要炫目、要时尚,一味模仿流行文化的形态。大学如果只能提供这样一种粗陋、浅薄的东西,这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这几年我们出了很多的原创作品,有各种悲喜的色彩,但都是有严肃的主旨、深度的思考以及坚定的价值理念。在艺术观这个问题上,不能妥协。

    夏烈:目前来看,中国大学校园文艺创作者是很不足的。文艺创作规律的熟悉本身必须要通过创作实践才能充分领悟,需要从文献到创作再回到文献、或者拓展创作技法传授与文本研究教师合作的模式。国外大学在人文艺术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驻校作家的引进,比如戏剧工作坊的植入,等等。

    原创高峰平地起

    校园文艺创作如何产生原创的高峰作品?高峰要从平地一层一层起,只有扎根生活,深入关注师生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关注他们精神与物质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找到灵感,获得启迪。

    夏烈:如果大学的创作者能够在作品上更有所作为,我想,一条路是比别的师生更多一点观察和关怀现实的心。我们容易浅显地复述简单的生活和情感,如何更深一点理解人物和人性就成了孰高孰低的关键。我看过你导的《西泠守望》、《虚拟爱情》等,就将更深度的思索和情怀放进了戏里,使得境界富有宽度。而向经典学习是另一条路径,你与学生不断重排《雷雨》、《暗恋桃花源》等,这对学生揣摩佳作和自我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黄岳杰:戏剧要激发的就是人的创造力,所以校园戏剧要有自己的未来,一定要重视原创。但是现行的考评制度,重科研,不重创作,校园戏剧创作者目前基本上是凭着热情在进行创作。一些有才能的戏剧创作者,往往被拉去参与更能获利的电视剧创作,这个非常可惜。十年格物,一朝物格。只有长期深入、思考和积累,才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中国的探月梦     下一篇:百年剧社为何青春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