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黄金时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王新鑫 顾敏

    张昕芸是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社长,言行中皆透出“文艺范”,这不,国庆期间她看了《黄金时代》,密集的文人群像令她着迷。没想到,机会来了。近日,淮阴师范学院举办了鲁迅文学奖得主、校友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暨“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张昕芸见到了自己正在追的当红作家梁鸿,还趁机对梁鸿做了专访,张昕芸激动说:“今天置身会场,仿佛回到了文人荟萃的民国年代。”和她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那些席地而坐的追随者们。

    丝竹管弦声声入耳,琵琶古琴叮咚有致,这不是音乐学院的练功场景,而是该校音乐学院“秋日诗语”读诗会,该院党总支书记于永恒用发抖的颤音朗诵的祖国恋歌震撼全座,音乐学院为何举办读诗会?于永恒说:“我在学校的中文系读书时,当时的老师经常借诗抒怀,闲情偶寄,诗词情结就此种下。为什么不把我们最好听的音乐和诗歌相连呢?”

    时光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淮师校园里,中文系教师周本淳与夫人钱煦夕阳中散步的身影长久地停留在了那时的师生记忆中,站在宿舍楼上拿一本周老的《诗词蒙语》,看一对银发伉俪相依相偎,是那时的校园文艺青年的一大幸事。

    于北山、周本淳、萧兵被称为淮师“中文三老”,他们在古诗词研究领域、楚辞研究领域都塑造了属于他们的神话,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社会变革的潮流涌动,而该校的文艺追求永恒。起兮文学社、涟漪诗社、采菊诗社……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团星光熠熠,“翔宇论坛”、“四月的思念”朗诵会,“榜样的故事”报告会……一场场文艺活动构成了一场场盛宴,淮师的每个人都相信,我,就是这个文艺时代的一员。

    守望纯粹的文学作品,坚持品读经典,淮阴师院的师生用文艺描摹着这个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将这股力量借由两万名学生带给了现在这个多变的社会。该校党委书记朱汉清说:“高校育人者同时也要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守就是复兴,传承就是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