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舞动教育资源的“彩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经济变革与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王善迈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条件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特点,具有阶段性、递进性和相对性特征。当前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均衡,而均衡的重点应该是推动同一行政区内同级学校之间的均衡。

    教育资源如何配置是判断一国教育性质和价值取向的重要问题,它涉及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人的权益,我国的资源配置应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崔玉平

    王善迈教授的专著《经济变革与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最近出版了,此书汇集了王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对我们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市场化”一直是一个重大问题,该书重点阐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理论范畴,论述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教育资源的理论范畴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客体关系、基本原则、配置方式、制度与政策、效果与评价等。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方式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末期,学术界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曾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探讨。王教授在一系列论著和政府决策咨询会议上,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市场化,这是因为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王教授认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关系着教育资源能否公平有效地开发利用,关系到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事业能否全面、可持续、科学地发展。不同类型配置方式的优缺点明确可知,选择哪一种配置方式取决于学校初级产品即教育服务的性质。根据教育类别和性质不同,教育公益性和外溢性越小,教育成本中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分担的比例越大;反之,教育公益性和外溢性越大,教育成本中公共财政负担的份额就越大。

    教育服务不应该市场化,不是说不应该引入市场机制。事实上,作为一种市场力量的教育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对教育的选择与作为一种市场力量的学校对优质资源的竞争已经存在。应该反对的是那种背离育人宗旨、忽视教育公平、削弱教育公益性的教育市场化,不应反对教育体制机制层面上的市场化改革取向。

    从“公共教育经费”来看,在一定时期,政府应为教育服务生产和消费提供多少教育经费,公共教育经费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如何实现和保障政府确立的教育经费投入目标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

    由于公立高校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没有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在竞争机制缺乏的条件下也没有提高效率的外在压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经费的约束、激励和监管机制,促使高校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外部可以对高校经费使用效率作出科学评价并公布评价排名。同时,需要完善高等教育财政问责制度。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审计制度和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制度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一个完整的问责制的主体还应该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建立高校财务报告和绩效报告向社会公示制度。

    学校内部经费分配上也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在维持正常运转的经常性经费分配方面,学校各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普遍反映分配不公,如综合性大学历来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理工科人均经常性经费大大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发展经费,虽然引入了竞争、评估和集体决策等机制,但受行政决策者的专业、学科、出身、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依然严重,有职权的领导及其同盟者多吃多占的现象依然严重且普遍存在。经费分配中各方所关注的焦点是争项目、争投资,获得立项和投资后,如何有效使用以便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评价。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学校内部经费分配缺乏具有实施力的制度规范,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是建立一套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和程序,建立成果导向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学校经费分配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稀缺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是万众瞩目的问题,该书主要论述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与中国教育公平的评价、推进教育公平的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和群体间的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条件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特点,具有阶段性、递进性和相对性特征。当前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均衡,而均衡的重点应该是推动同一行政区内同级学校之间的均衡。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实现了入学机会公平,但是,在基础教育入学规则和优质教育服务分配上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高等教育则在区域间、群体间存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基础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以权择校”,实质上是一种腐败,“以钱择校”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这两种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因此,必须从制度上遏制这两种择校现象的蔓延。

    王教授在书中集中论述了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体制在不断变革,两种体制虽然不同,但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内在联系。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入手,王教授很早就探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产业结构变化从劳动力即毕业生需求方面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过程中,劳动力产业结构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体制变革。

    在我们国家,处理好高等教育体制中政府、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简政放权”,基于全国高校信息网上管理系统的政府管理应该是宏观管理,微观层面上由学校法人负责治理和经营,同时中央政府要向省级政府放权。高教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互动互推的关系。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学生数量和质量、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结构上需要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不是简单对应和被动适应的关系,众多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经济社会可以创造并改变或引领劳动力市场需求。此外,劳动力市场对高教毕业生的需求受经济形势、产业发展规律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短周期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变化滞后,并且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的持续积累以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校不会随外部市场短期需求变化而调整专业、改动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